第96章 宫阙深深(2/2)
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这个光禄勋,就像是曹操放在皇宫里的一个眼线,一个象征。象征着曹操对皇权的绝对控制。这个认知,让他心中并无多少晋升九卿的喜悦,反而更加沉重。
离开皇宫,陈暮并未直接回府,而是信步来到了许都城内士人常聚的文昌街。这里书坊林立,茶舍飘香,与皇宫的肃穆和司空行辕的威严截然不同,充满了文雅闲适的气息。
在一家名为“听松阁”的茶舍雅间里,他见到了几位通过徐元引荐的年轻士人。这些人多出身清流或中小士族,有才学,有抱负,但对曹操的强势和某些做法心存疑虑,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
其中一人,名为刘桢,字公干,年纪与陈暮相仿,性情耿直,文采斐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直言不讳地对陈暮说道:“明远兄以弱冠之龄,便立下殊功,跻身九卿,令我等钦佩。然,兄可知如今士林之中,对兄亦有些许微词?”
陈暮端起茶杯,神色不变:“愿闻其详。”
刘桢道:“有人认为,兄过于依附曹公,虽有能力,却失却了士人风骨。尤其此次荆州之事,蔡瑁、张允等背主求荣之辈,竟得曹公重用,而兄似乎并未谏言……”
陈暮放下茶杯,看着刘桢,缓缓道:“公干兄,风骨在于心,不在于形。暮受司空知遇之恩,自当竭诚报效。然,暮之所为,上为安定天下,下为保全黎庶。至于用人,司空自有考量,暮在其位时,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今不在其位,亦不便妄议。”
他顿了顿,继续道:“如今司空平定北方,天下思安。我等士人,与其空谈风骨,坐而论道,不如思量如何在这乱世之中,做些实事,让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让文教得以延续。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风骨所在。”
刘桢等人闻言,陷入沉思。陈暮的话,没有慷慨激昂的批判,也没有曲意逢迎的谄媚,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沉静的力量。
这次会面,让陈暮接触到了一些不同于朝堂主流的声音,也让他意识到,在曹操的绝对权威之下,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思潮和力量。他这块被暂时搁置的“砥石”,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这个复杂的时代。
夜幕降临,陈暮回到光禄勋府。书房内,他望着案头并置的两块石头,心中渐渐明晰。皇宫的压抑,士林的清议,都是这盘大棋的一部分。他需要耐心,需要沉淀,需要在这看似边缘的位置上,看清更多的棋子,等待下一次落子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