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河北余烬(2/2)
这一日,曹操召集核心幕僚,商议下一步方略。
“袁本初仓皇北顾,邺城虽坚,然其内部必生裂隙。”郭嘉虽面色依旧苍白,但眼神锐利,“袁谭为长,却不为绍所喜;袁尚为幼,因其母刘氏得宠,更受青睐。兄弟阋墙,其祸不远。我军新胜,士气正盛,当乘此良机,北上收取河北!”
荀攸补充道:“然我军久战疲敝,粮草亦需补充。强行攻坚,恐非上策。不如暂作休整,同时遣使招抚河北各郡,分化瓦解。待其内乱,再行雷霆一击。”
曹操沉吟不语,手指在地图上邺城的位置轻轻敲击。他何尝不想一鼓作气,但荀攸所言亦是实情。
陈暮站在下首,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也在盘算。他之前整理文书时,注意到一些关于邺城守将审配、以及袁氏兄弟矛盾的零星记载。他上前一步,躬身道:“司空,诸位大人。学生整理袁军文书时,发现审配此人,刚愎自用,与郭图等谋士素来不睦,且极力支持袁尚。或可从此处着手,散布流言,加剧其内部猜忌,为我军争取时间。”
曹操看了陈暮一眼,微微颔首:“明远此议,可与奉孝分化之策并用。”他最终决断,“大军暂且休整,补充粮秣。同时,多派细作,潜入河北,散播流言,离间袁氏兄弟及诸将!待时机成熟,兵发邺城!”
战略既定,各项事务又紧锣密鼓地展开。陈暮除了继续处理文书和协助安置俘虏外,也开始接触到一些军情谍报的工作。程昱有意培养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将一些来自河北的密报交由他初步分析、提炼要点。
这使得陈暮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不再仅仅局限于后方琐务,开始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他需要判断哪些流言更具杀伤力,哪些郡县可能更容易招抚,哪些袁军将领存在倒戈的可能。
这日,他收到一份密报,称驻守黎阳的袁军将领焦触、张南,因不满审配专权,且担忧袁氏兄弟内斗殃及自身,已有异心。陈暮仔细分析了焦触、张南的过往经历、部属构成以及与审配的矛盾,认为此情报可信度较高,建议可秘密遣使接触,许以高官厚禄,争取其归降。
程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让他参与了此次招降行动的策划。陈暮谨慎地拟定了联络方式、接头暗语以及谈判底线,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他知道,这看似微小的行动,若能成功,便能像楔子一样,打入河北防线,为后续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忙碌之余,夜深人静时,陈暮也会想起许都。官渡大胜的消息传回,不知许都是何等景象?荀令君在府中,听闻此讯,又是何种心境?那些曾与河北暗通款曲之人,此刻想必是惶惶不可终日了吧。
他拿出那方随身携带的黑色“砥石”,在灯下细细摩挲。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清醒。官渡之战,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让他见识了战争的宏大与残酷,权力的博弈与无情,也让他这块“砥石”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深沉。
他知道,河北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抉择。但他已不再是最初那个只能被动观察的小吏,他有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职责,和一份沉甸甸的、参与塑造这个时代的责任。
他将“砥石”小心收好,吹熄了灯。帐外,巡营的梆子声在寒冷的夜空中回荡,清晰而悠远。北方的天空,星辰寥落,仿佛预示着那片广袤土地上,即将到来的、新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