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海的呼吸(1/2)
斐济的珊瑚礁在阳光下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鹿角珊瑚的枝丫间穿梭着五彩斑斓的鱼群,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像大地的心跳,规律而有力。李雯浮在海面上,透过潜水镜看着脚下的珊瑚群落——健康的珊瑚呈现出鲜亮的橙红与翠绿,而那些白化的部分则像褪色的骨骼,在蓝水中显得格外刺眼。
“海水温度每升高1c,珊瑚的白化风险就增加30%,”海洋生物学家塔妮娅的声音通过水下对讲机传来,她正用特制的仪器测量珊瑚的基因活性,“但我们发现,某些珊瑚种群进化出了‘耐热基因’,能在高温下维持与虫黄藻的共生关系,这是海洋给我们的希望信号。”
他们此行是为了建立“珊瑚基因银行”,收集不同海域的珊瑚基因样本,特别是那些具有抗逆性的片段,为未来的珊瑚礁修复提供支撑。小陈正小心翼翼地采集珊瑚虫样本,特制的采样管能在不损伤母体的情况下获取基因材料。
“你看这片鹿角珊瑚,”小陈指着一簇顽强存活的橙红色珊瑚,“它的基因序列里有一段‘应急开关’,高温时会启动抗氧化机制,像给虫黄藻穿上防晒衣。更神奇的是,它会通过水流传导信号,让周围的珊瑚也提前启动防御,这是海洋里的‘互助网络’。”
在斐济的原住民村庄,他们见到了“海洋守护者”部落——村民们世代以海为生,却有着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区”,甚至能通过观察海浪的形态判断鱼群的迁徙路线。“大海像人一样有呼吸,”部落酋长坐在海边的茅草屋里,用贝壳在沙地上画着波浪线,“涨潮时是呼气,退潮时是吸气,我们要顺着它的呼吸节奏索取,不能让它喘不过气。”
酋长展示了部落的“海历”——用椰子壳雕刻的圆盘,上面刻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与鱼群活动的关系,标注着哪些月份适合捕鱼,哪些月份该让海洋休养。“这和珊瑚的繁殖周期完全吻合,”塔妮娅惊叹道,“满月时珊瑚产卵,村民们就自动停止近海作业,这种默契比任何法律都有效。”
在村庄附近的“珊瑚 nursery”(珊瑚苗圃),他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景象:村民们用浮架培育着人工珊瑚苗,这些珊瑚苗携带了耐热基因,成活率比普通珊瑚高出50%。“我们不追求让所有珊瑚都变成‘超级品种’,”酋长的儿子解释道,“就像森林里有不同的树,海里也该有不同的珊瑚,有的耐冷,有的耐热,这样无论环境怎么变,总有能活下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