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炼丹(2/2)
密室里只剩下烛火燃烧的噼啪声和自己的心跳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
当第三声 “咔嗒” 从炉内传来 —— 那是丹体成型时与炉壁分离的轻响 —— 他终于掀开炉盖。
五颗泛着温润光泽的聚气丹静静躺在赤铜粉上,三个透气孔如星辰排列,在烛光下透出细密的灵气波动,轻轻一嗅便能感受到浓郁的灵气。
林邑川拿起一颗放在掌心,丹药微微发凉,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温和能量,成功的喜悦如暖流般涌上心头,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第十炉炼制时,林邑川已能在炼药期同步完成三项操作:左手调节风门,精准控制火候;
右手用灵识拨弄杂质,干净利落。
当最后一株聚灵草在炉内化作清烟,他忽然领悟到 “控火如控心” 的真谛 —— 不是与火焰对抗,而是像父亲在矿洞引水般,因势利导,让火势成为自己的延伸,随心所欲。
玉盒里的四十粒丹药,前十粒表面粗糙如砂岩,是灵识生涩的印记,记录着最初的笨拙与摸索;
后三十粒却光滑如青瓷,对着光源能看见内部中空的多孔结构,那是灵气流动的最佳路径,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进步。
每一粒丹药,都凝聚着他的汗水、思考与坚持,是他炼丹之路上坚实的脚印。
林邑川盘腿坐在密室的蒲团上,指尖捏着一枚表面光泽的聚气丹,丹体上细密的透气孔在烛光下泛着微光,宛如镶嵌着微型星轨,精致而神秘。
他轻轻将丹药放入口中,舌尖刚触到丹面,便有一股清苦之气顺着喉咙滑入丹田,像是初春的溪水漫过干涸的河床,带着一丝微凉与滋润。
五心朝天之际,他试着运转《引灵决》,却发现周遭灵气依旧稀薄如雾 —— 大丰城本就灵气匮乏,即便服下聚气丹,也不过是在空井里打水,难有大的波澜。
林邑川自嘲地笑了笑,从储物袋里摸出那块边角磨损的下品灵石,灵石表面还残留着淡淡的灵气波动。
灵石刚握在掌心,聚气丹的药效突然如热油遇火般爆发。
林邑川只觉丹田处升起一团温和的热流,竟主动牵引着灵石中的灵气往经脉里钻。
往常如细流般的灵气,此刻化作奔腾的山溪,顺着任督二脉冲刷着练气一重的壁垒,带来阵阵酥麻的痒意。
他清晰地看见,聚气丹在丹田内缓缓旋转,形成一个微型漩涡,将灵石灵气绞成更精纯的丝线,比平日自行吸收的效率整整快了一倍,经脉中灵气充盈,运转愈发顺畅。
半个时辰时间不到,灵石表面已泛起灰白,内里的灵气被抽得干干净净,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林邑川睁开眼,发现双手掌心竟凝着一层薄薄的灵气露珠 —— 这是灵气吸收过量的征兆,换作往日早已经脉胀痛,此刻却因聚气丹的调和,只觉得通体舒畅,如泡在温汤中,每个毛孔都透着轻松。
“可惜灵石太少了。” 他的储物袋里还有二百多块,都是之前积攒下来的,可舍不得这么快就用去,得留着关键时刻再用。
深夜,林邑川躺在草席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丹炉边缘的纹路,感受着残留的温度。
储物袋里的三十粒光泽聚气丹静静躺着,像三十颗等待引燃的火种,蕴藏着强大的灵气。
他忽然想起《炼丹基础要略》里的批注:“凡品丹药需借天地灵气为引,若无灵脉,则以灵石代之。”
或许这次练完丹药该去百山密地试试 —— 那里的灵气浓度,说不定能让聚气丹发挥出十成药效,助他更快突破境界。
地下密室的烛火映照着林邑川忙碌的身影,青铜丹炉在四天内相继吞吐着不同的药材气息,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草药的清香。
有了聚气丹的炼制经验,他的动作已显熟稔,指尖在风门与药材间切换自如,宛如矿洞里老矿工挥镐般精准,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
一、培元丹:灵识揉丹,火候如锻
药材入炉:百年紫芝切片与赤阳果丁在丹炉内相遇时,腾起青红双色雾气,交织缠绕如龙凤嬉戏,煞是好看。
林邑川灵识化作无形之手,按《要略》所述在高温药液中 “三揉三捻”—— 首次揉合时,青雾(紫芝木性)与红雾(赤阳火性)如油水分层,互不相融,泾渭分明。
他急调风门至 “离卦火位”,借炉壁八卦阵纹引动火势,火苗顺着纹路游走,才让两色雾气逐渐绞成太极状,黑眼处灵气交融最盛,完美融合成温润的橙光。
凝丹关键:加入寒玉髓时,药液突然剧烈沸腾,气泡如沸水般翻涌,险些溢出丹炉。
他想起书中 “元培咒” 口诀,灵识随 “元、培、固、本” 四字诀捏合四次,每次捏合都伴随着灵力的精准注入,丹体表面才浮现稳定的螺旋纹,如年轮般层层递进,药液逐渐平静下来,开始凝聚成丹。
十粒成丹中,四粒表面光滑者泛着橙红光泽,灵气内敛如藏于石中的宝玉;其余六粒因火候微差略有裂痕,灵气稍显外泄似薄雾萦绕,却已足够练气期修士固本培元,强化体质,抵御修行中的小磕碰。
二、止血丹:灵识织网,蜡油成痂
药材处理:止血草与地榆根在铁炉中烘干时,林邑川灵识如筛,细密如绢纱,仔细剔除草茎中发白的无效纤维,只留下蕴含药效的精华部分,色泽翠绿如新采。
当蜂蜡融化入药,他效仿母亲缝补衣物的技法,灵识化作细线,将止血草的 “凝血丝” 与地榆根的 “收敛线” 交叉编织成蛛网结构 —— 第三次炼制时,网眼密度恰如母亲缝补的粗布,疏而不漏,既能快速止血锁住气血,又不阻碍伤口呼吸,保证药效的同时利于伤口恢复,避免闷坏伤口。
成丹形态:三十粒止血丹呈暗褐色,如深山中的顽石,捏碎后可见细密纤维交织,如微型绷带,结构稳固不易散。
林母试用时,药末刚敷上划伤处,血色便顺着纤维网迅速凝结,如遇旱的土地遇水凝固,结痂速度比普通金疮药快三倍,效果显着,让她捧着药瓶连连称奇,直夸儿子手艺好。
三、解毒丹:灵识结网,以毒攻毒
结网滤毒:丹炉底层,将解毒草、绿豆、牛黄按 “东木西金” 方位摆放,遵循五行相生之道,各安其位。
武火炼毒时,林邑川用灵识结成网,网眼比止血丹的更细密,加大火力成纯白火焰焚烧毒素,炉内曾两次飘出墨绿色毒烟,带着刺鼻的气味 —— 幸得提前在密室角落放置硫磺,硫磺遇毒烟产生淡金色反应,才未污染其他药材,保证了炼丹环境的安全,让周围药材依旧保持纯净。
丹体特性:四十粒解毒丹表面凸凹不平,如包裹着微型山峦,形态独特,每一粒都独一无二。
林父试服四分之一粒后,前日误食野菌留下的舌麻感半日消退,效果明显,说话都利索了许多。
丹体遇水时,表面凸起竟能吸附水中杂质,如磁石吸铁般聚成墨色絮团,展现出强大的解毒净化能力,让浑浊的水都清澈了几分。
四、清神丹:灵识凝露,冰火相济
蒸馏技巧:清神叶蒸馏时,林邑川将灵识附着冷凝管,如引导露水沿叶脉汇聚,小心翼翼不使灵气外泄,首次便收集到清澈的 “清灵露”,晶莹剔透如朝露。
加入冰片时,他以灵识雕刻微缩符纹,却因手法生涩导致三炉丹药开裂,灵气外泄 —— 后改用 “雪玉炉” 低温结晶,玉炉的清凉中和了火气,丹体才如水晶般通透,灵气稳定不躁动。
药效验证:五十粒清神丹中,二十粒含细微冰晶,散发着清凉的气息,如夏日里的清风。
林邑川服后神识清明,绘制符箓时笔误减少大半,精神高度集中,思路清晰;
林母熬夜缝补时含服半粒,竟不觉眼涩,针脚依旧细密如前,精神饱满不疲惫,熬夜也有精神头了。
暮色中,林邑川将丹药分装入盒,动作轻柔而仔细:
止血丹:十粒装入青田玉瓶给林父,瓶身刻 “速愈” 二字,方便他外出摆摊时随身携带应急;
十粒陶瓶装给林母,内衬她亲手绣的艾草纹,透着浓浓的暖意。
解毒丹:二十粒分作两小袋,每袋附纸条 “四分之一粒温水送服”,叮嘱用法用量。
林父接过时,指腹蹭到丹袋上残留的硫磺味,想起儿子炼毒时的小心谨慎,心中满是欣慰。
清神丹:林邑川留了十粒透亮者自用,其余掺在米中,打算给父母煮粥时悄悄加入,帮他们滋养身体,提升精神。
林母摸着止血丹的纤维结构,忽然想起儿子幼时玩的蜘蛛网:“这丹做得跟我纳鞋底似的,结实耐用。”
林父则把解毒丹放在矿灯旁,丹体凸起在灯光下映出山峦影子,像极了他常去的百山轮廓,熟悉而亲切。
丹炉余温未散,密室里药香与樟木香交织,宛如一幅用丹火绘就的全家福,温馨而美好,记录着一家人的努力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