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寻找机缘(1/2)
林邑川独坐密室,指尖反复摩挲《白诀》泛黄的书页,纸页边缘已被翻得卷起毛边,带着淡淡的霉味与墨香。
烛火在石壁上跳动,将 “炼体极境” 四字的阴影投得忽明忽暗,仿佛在嘲笑他的困惑。
他已达十方炼体诀十重大圆满,五米内的尘埃浮动、蚊虫振翅都逃不过他的感知 —— 连蚊足蹬踏尘埃的力道,都能在掌心化作细微的震颤,可面对书中寥寥数语的要求,却如坠迷雾。
案头堆着几本前辈笔记,最旧的那本封皮已近腐朽,字迹却依旧清晰。
他翻开一页,见上面用朱砂画着杂乱的线条,旁注 “百脉通而极境阻,脏腑坚却玄关闭”,墨迹因用力而洇透纸背,透着前辈当年的焦躁。
林邑川铺开泛黄的旧纸,用竹炭笔写下 “贯通百脉”“脏腑如金”“炼体极境” 三个关键词,炭末簌簌落在纸上,像极了他此刻纷乱的心绪。
百脉他已贯通,运功时能清晰看见气血在经脉中如溪流奔涌;
脏腑也在长期药浴与修炼中坚实无比,可为何仍无法触及所谓 “极境”?
他忽然想起父亲劈篾时的模样:那日父亲坐在老槐树下,阳光透过叶隙落在他手上,竹刀起落间,青篾被劈成均匀的细条。
“看似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才见真章。” 父亲当时指着篾条上的纹路,“你看这竹纤维,顺着肌理劈才不脆断,炼体亦然,光硬撑不行。”
难道炼体的极致,并非单纯的力量与感知,而是某种更深层的契合?
夜色渐深,密室里的烛火添了新蜡,火苗愈发明亮。
林邑川起身踱步,运起劲力推动石锁。
二百斤的石锁在他手中轻巧如竹筐,指尖触到锁身时,能感受到石质的纹理。
可每一次发力,他都觉得劲力在体内冲撞,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石壁上的计时横道还清晰可见,那是三个月前闭关时用劲力刻下的,每道横道都带着当时的气息,提醒着他这段时日的执着。
他翻开《修炼杂谈》,指尖划过 “炼体如制器,既需烈火锻,亦需柔水淬” 的字句,却仍觉迷雾重重。
“难道真的要困在这一步?” 林邑川喃喃自语,目光落在《白诀》书背。
朱砂画的山峰云雾缭绕,峰顶金光若隐若现,旁边 “登峰造极,方见真容” 的小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坚定。
他握紧书卷,决心从日常中寻悟,哪怕前方迷雾重重。
次日寅时初刻,石桌上的竹制计时器 “咔嗒” 轻响,竹片翻转间,露出刻着的 “寅” 字。
林邑川在蒲团上展开《踏雪无痕》图谱,图上小人身形虚浮,如竹影摇曳。
功法运转时,他刻意收敛了炼体诀的劲力,专注让脚掌与地面若即若离,感受气流在足底的流动。
初时身形发沉,像没干透的竹篾,练到第七遍时,忽然觉得身子轻了几分,衣角拂过地面,竟未带起半点尘埃。
午后阳光透过储物间的缝隙漏入,在练功房地面织出斑驳光影,如石壁上的云纹活了过来。
林邑川手握竹剑,剑身在光影中泛着青芒。
他对着石壁上的云纹演练《九刃剑法》,剑尖点过 “云头”“云腰”“云尾”,当点中第七处云纹时,忽然想起三叔摊位上的竹蜻蜓 —— 那玩物用七根竹篾制成,看似轻盈旋转,却暗藏九道劲力转折,转得越久,劲力越匀。
他手腕轻翻,竹剑骤然变势,劲力在体内如竹蜻蜓般流转。
剑身在光影中分裂成三道虚影,分别刺向云纹的 “风眼”(最中心的涡旋)、“云根”(与石壁相连的基部)、“雨脉”(延伸的细纹),三道劲力互不干扰,却又彼此呼应。
收剑时,竹剑轻颤,发出 “嗡嗡” 声,如蜻蜓振翅。
陪父亲摆摊时,林邑川总把竹剑藏在编筐的篾条里,竹篾的弧度恰好护住剑身。
有次暴雨突至,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石板上,溅起水花。
他抱着竹筐往家跑,积水倒映着他的身影,竟与《风影九变》中的 “踏浪” 式完全吻合 —— 图上小人足尖点水,身形微倾,恰好借水的反力卸劲。
他借着积水的反光调整步法,目光扫过水洼的深浅,每一步落下都踩在水洼边缘的实处,劲力透过脚掌传入地面,竟将积水微微推开。
待回到家时,裤脚未沾半点泥泞,竹筐里的竹器也干爽如初。
父亲见了笑道:“这步法编进筐里,怕是能让竹器不沾水呢。”
三叔的摊位前常聚着些江湖客,有佩刀的镖师,有背剑的游医。
林邑川蹲在摊位后修补竹灯笼,听他们闲聊兵器招式。
某个黄昏,隔壁兵器铺老板正唾沫横飞地吹嘘:“当年‘断水剑’大侠一剑劈入江中,水流竟断了三寸,剑过处鱼都没敢动!”
林邑川忽然福至心灵 —— 所谓 “断水”,不正是《九刃剑法》中 “以意御气” 的极致?
并非真断水流,而是剑意凝聚到极致,连水都避其锋芒。
他摸出竹剑,在灯笼纸上轻划。
竹剑过处,薄如蝉翼的灯笼纸未破,灯火也未晃动半分,待他收剑,纸面上却多出九道细如发丝的剑痕,均匀分布,正是 “九刃” 之数。
三叔看得咋舌:“这手艺编进竹器,怕是能划开铁锁。”
闲逛时,林邑川最爱去城西的豆腐坊。
看匠人推磨时,石磨顺时针转动,每转半圈,匠人便轻顿一下,借石磨的惯性发力,那轨迹与《踏雪无痕》的 “旋身” 式如出一辙 —— 旋身时并非一味求快,而是在转折处留三分劲,借势旋身。
他站在磨盘旁,跟着节奏调整呼吸,竟觉体内劲力流转愈发顺畅。
路过茶馆听书,说书人讲至精彩处,惊堂木 “啪” 地拍下,节奏恰好是 “三轻两重”,暗合《风影九变》的呼吸频率:吸气三拍,呼气两拍,气沉丹田。
他坐在角落,跟着节奏吐纳,竟将连日修炼的滞涩感吐了出去。
最妙的是城南的杂耍班子,那走钢丝的艺人双臂微张,每换步时脚踝都轻轻转动,重心始终在钢丝正上方。
林邑川站在台下看了半日,悟出身法 “平衡” 之道:并非僵硬站稳,而是如钢丝上的艺人,随势微调,让劲力如水流般柔化。
某个月圆之夜,林邑川在院子里练剑。
月光洒在青砖上,泛着银辉。
远处巡城卫兵举着火把走过,火把的光影在墙上画出弧线。
他望着那弧线,竹剑在手中应声而舞,剑势竟与火把的轨迹完全同步 —— 起势如星火初燃,收势如残火渐灭,中间九道转折,恰似火把晃动的节奏。
这一式融合了近来所见的石磨转动、惊堂木节奏、钢丝平衡,竟比图谱上的剑招更流畅自然。
两个月后的深夜,练功房点燃的艾草香囊散发着淡香。
林邑川收势时,《踏雪无痕》的最后一式 “雪尽青山” 圆满 —— 身形落地时,青砖未留半分脚印,却在周围激起一圈气流,如积雪消融后的轻雾。
紧接着,《风影九变》的最后一变 “风影合一” 练成,他站在月光下,身形与树影交融,竟让人分不清哪是人影,哪是竹影。
最后,他挥剑劈向石锁旁的铜铃,九道剑风次第撞在铃舌上,“叮铃铃” 奏出连贯的音阶,《九刃剑法》终至圆满。
可他望着父亲鬓角的霜色,心中仍悬着块石头。
林父林母虽达炼体九重圆满,却因年迈,劲力运转总有滞涩,久困瓶颈。
那日他在古籍中翻到 “蜕骨花” 的记载,得知此花能重塑筋骨,只是药性酷烈,需以大毅力承受剧痛。
当林邑川取出蜕骨花,将花瓣捣成药泥时,手心微微发颤:“蜕骨者,脱胎换骨也,非大毅力者不可承受其痛。”
林父林母对视一眼,接过药碗:“为了家人,这点痛算什么。”
服蜕骨花的当晚,练功房里淡金色的光屑萦绕在两人周身,如细碎的金箔。
林父后背的旧伤疤痕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新生的肌肤泛着光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