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补偿(2/2)
威尔逊上校沉默良久,接过报告仔细翻阅。与此同时,R国与加拿大的科考队也收到了联盟的“国际共管方案”,再加上北极理事会与国际舆论的压力,三国最终同意暂停无序作业,与联盟展开正式谈判。
经过两周的多轮协商,由联盟牵头,A国、R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北极资源国际共管协议》。协议明确:成立“北极绿色开发联盟”,各国按“技术投入+环保贡献”分配资源开发权;所有开采项目必须采用联盟的“零污染技术标准”,开采收益的20%用于北极生态修复;在科考区域建设“国际绿色社区”,共享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设施,共同培育极地温室农业。
协议签署当天,A国的环保钻机开始按联盟设计的路径作业,R国的科考队则加入了极地生态修复项目,加拿大的团队更是主动提出与联盟合作建设温室农场。老周看着各国科考人员并肩工作的场景,感慨地对高小凤说:“以前总觉得北极的资源争夺会引发冲突,没想到你们用‘共享’和‘环保’就化解了分歧,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
三个月后,北极“国际绿色社区”建成投用。光伏电站的蓝色面板在冰原上展开,为各国营地提供稳定电力;温室农场里,番茄、生菜长势喜人,科考人员第一次在北极吃到了新鲜蔬菜;生态修复区的冰川旁,北极熊的身影频繁出现,监测数据显示,北极局部区域的碳排放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消息传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特意前往北极视察,在“国际绿色社区”的留言簿上写道:“联盟的‘北极方案’,为全球资源开发树立了新标杆——用合作替代对抗,用环保守护未来,这正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正确路径。”祁同伟在“一带一路绿色矿业走廊”年度会议上,将北极项目作为“中国方案”的全球延伸案例:“从非洲的光伏农业走廊,到北极的国际共管开发,‘尊重、共享、共赢’的理念始终不变,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能获得全球响应的根本原因。”
高小凤站在北极的冰原上,看着远处的科考船缓缓驶过冰面,船上飘扬着各国的国旗,阳光下,每一面旗帜都显得格外鲜艳。她掏出手机,给高小琴、祁同伟发去一张照片:各国科考人员在光伏电站前合影,背景是湛蓝的天空与洁白的冰原。配文:“北极的冰原上,终于种下了绿色与和平的种子。下一站,我们去南美洲,让‘中国方案’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很快,高小琴回复:“香港基金已为南美洲项目准备好15亿美元,新能源技术团队也已待命。”祁同伟则发来消息:“国内已与巴西、阿根廷等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就等你们来推进具体项目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冰原上,将北极的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高小凤知道,“中国方案”的旅程没有终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与分歧,但只要坚持用技术打破壁垒,用诚意连接人心,用绿色守护家园,就一定能让人类共同的未来,像北极的阳光一样,明亮而温暖。而那些播撒在世界各地的“共赢之种”,也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全球发展遮风挡雨,书写属于全人类的和平与繁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