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凤鸣重生:胜天半子 > 第89章 急·民生救援

第89章 急·民生救援(1/2)

目录

2066年深秋的小d国,空气中还弥漫着“小凤之友会”跨境光伏电网启动仪式的喜庆气息。主会场外,村民们围着刚并网的光伏电箱欢呼,穆萨的小儿子举着画满太阳和光伏板的涂鸦,追着高小凤要签名。就在这时,联盟秘书处的工作人员神色匆匆地挤过人群,递来一份印着E国国徽的紧急函件——信封上“特急·民生救援”的红色印章,让高小凤瞬间收起了笑容。

回到临时办公室,高小凤拆开函件,E国总理亲笔签名的求助信字字沉重:当地时间10月28日起,E国全境遭遇百年不遇的“北极寒潮”,西伯利亚高压气团裹挟着-40c的极寒席卷而来。境内12条主要天然气输送管道因冻裂瘫痪,其中负责向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供气的“北溪-4”管道受损最严重,抢修至少需要45天。目前,E国天然气战略储备仅余7天用量,60%的居民住宅断暖,室内温度跌破0c;农业主产区的2.3万座温室大棚因断电冻伤,小麦、番茄等越冬作物减产已达50%,若一周内无法恢复能源供应,将出现大规模冻伤及粮食短缺的民生灾难。函件末尾,总理恳请“全球矿业环保联盟”以最快速度提供援助,哪怕只是临时供暖设备,也能为百万民众争取生机。

“E国的能源结构问题,终于在极端天气下爆发了。”高小凤立刻调出联盟数据库中E国的能源报告,屏幕上的数据触目惊心:长期以来,E国90%的供暖需求、85%的电力供应依赖天然气,且国内天然气开采、输送、储存体系高度集中,一旦主干管道出现故障,整个能源网络便会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瘫痪状态。她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很快理清了思路——若只输送应急能源,顶多解燃眉之急,等寒潮再次来袭,危机仍会重演。“必须走‘应急救援+长期转型’的双线路,既要帮他们熬过眼前的难关,更要为E国搭建抗风险的绿色能源体系,这才是治本之策。”

半小时后,联盟核心团队的跨国视频会议紧急召开。屏幕那头,高小琴刚从香港基金的风控会议抽身,祁同伟也暂时放下了“一带一路绿色矿业走廊”的政策协调工作,联盟首席能源专家、农业技术顾问、物流负责人悉数到场。高小凤将E国灾情与初步方案同步后,迅速敲定了三路人马的分工,每一项任务都明确了时间节点与责任人:

第一路人马:应急能源输送队——与时间赛跑的“温暖速递”

由联盟欧洲区域负责人带队,从德国、波兰、匈牙利三国的联盟光伏电站中,紧急调配200台“低温型移动式储能电站”。这种储能电站是联盟专为高纬度地区研发的设备,搭载-35c超低温电池组,即使在极寒环境下也能保持90%以上的充放电效率,每台可满足50户家庭24小时的基础供暖与照明需求。为了缩短运输时间,高小凤亲自协调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中欧班列运营方,开通“救援专列”:200台储能电站分5批次装载,每列专列配备2名能源技术员与1名俄语翻译,全程走绿色通道,预计48小时内抵达E国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三大城市。同时,从联盟全球技术团队中选拔50名有极寒地区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搭乘最快航班飞往E国,负责储能电站的安装调试,并手把手指导当地居民操作——考虑到E国老年群体较多,技术团队还特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傻瓜式操作手册”,用简单的图标标注开关机、温度调节等关键步骤。

第二路人马:技术攻坚队——搭建临时“绿色供暖网络”

联盟首席能源专家李教授带领20人技术团队,携带10套“低温光伏组件”与配套的“氢能供暖设备”赶赴E国。这套设备是联盟的核心技术之一:低温光伏组件采用新型纳米涂层,能有效防止积雪覆冰,在-40c的环境下发电效率仍可达标准工况的85%;氢能供暖设备则通过光伏电力电解水制氢,将氢气储存于高压储氢罐中,夜间通过氢燃料电池释放热量,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暖。技术团队的目标很明确:在莫斯科周边的10个居民集中区,搭建临时“光伏+氢能”供暖站,每个供暖站覆盖2万户居民,优先保障养老院、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的供暖需求。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高小凤还协调E国政府提供场地与人力支持——当地建筑公司主动派出500名工人,与中国技术团队并肩作战,24小时轮班施工。

第三路人马:长期规划组——绘制E国绿色能源转型蓝图

由联盟战略规划部联合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组建15人的专项规划组,在应急救援推进的同时,为E国量身定制《绿色能源转型三年规划(2067-2069)》。规划的核心目标是逐步降低E国对天然气的依赖:在能源供给端,计划在E国西部的伏尔加河流域、南部的高加索地区建设5座总装机容量达5Gw的光伏电站,在西伯利亚地区布局3座大型“光伏制氢”生产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与水资源,实现“电-氢”协同供应;在能源消费端,推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的供暖系统改造,推广“光伏+氢能”分布式供暖设备,未来三年实现20%的城镇住宅采用绿色供暖;在技术支撑端,建立“中E绿色能源联合研发中心”,重点攻关极寒地区光伏组件效率提升、氢能长距离输送等技术难题。

当第一列满载储能电站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入莫斯科货运站时,当地气温已降至-30c。站台上,积雪没过脚踝,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人脸上,E国能源部官员与民众代表早早等候在那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高小凤与技术团队一同走下列车,刚踏上站台,就被一位裹着厚棉袄的老太太拉住了手——老太太名叫卡佳,家住莫斯科郊区的老旧小区,家里断暖已经3天,孙子冻得直发烧。“听说你们带来了能供暖的设备,是真的吗?”卡佳的声音带着颤抖,眼里满是恳求。高小凤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放心吧,我们会尽快让您家里暖和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