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之林(1/2)
2055年深秋,南极洲的冰原上寒风呼啸,气温低至零下50c,但“冰下矿产勘探”项目的临时基地里却暖意融融。高小凤裹着特制的极地防寒服,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科考队、挪威矿业技术团队一同围在屏幕前,注视着冰下机器人传回的实时画面——机器人搭载的“低温穿透雷达”已突破3000米厚的冰层,在南极横贯山脉下方,探测到了储量丰富的稀土矿带,且矿带周边未发现冰川活动断层,具备安全勘探条件。
“这是人类首次在南极冰下发现可安全开发的稀土矿带,也是‘环保优先’勘探理念的成功实践。”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陈教授指着屏幕上的矿带分布图,语气激动,“我们的机器人采用‘低功耗静音设计’,探测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频率低于冰川自然振动,不会引发冰裂;同时搭载的生态传感器,已连续监测三个月,确认对冰下微生物群落无影响。”
高小凤接过团队递来的冰芯样本,透过透明的样本管,能看到冰层中封存的古老气泡:“南极是地球的‘白色净土’,我们的原则是‘只勘探、不开发’,除非未来人类找到100%零影响的开发技术。这次勘探的核心目的,是建立‘南极冰下资源数据库’,为全球矿产资源可持续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挪威团队负责人埃里克当即表示,愿意加入数据库共建,共同推动南极资源保护的国际标准制定。
离开南极前,高小凤与科考队一同在冰原上埋下“绿色承诺”金属盒,里面封存着来自全球100个“中国方案”项目地的土壤、水样和植物种子——刚果(金)的芒果种子、阿根廷盐湖的盐晶、斐济的海水样本……金属盒上刻着:“为了地球的未来,我们承诺:开发与保护同行,利益与责任共生。”
2056年春天,“全球矿业环保联盟”的首个“太空矿产研究实验室”在阿联酋迪拜落成。实验室里,高小凤与国际航天团队正调试“月球土壤模拟提氦-3设备”——氦-3是未来核聚变的理想燃料,而月球表面储量丰富。“地球的矿产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太空资源的‘绿色开发’。”高小凤指着设备屏幕上的提取数据,“这套设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提取技术’,能在零污染的前提下,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氦-3,提取效率达到85%。未来十年,我们计划与各国航天机构合作,在月球建立‘微型资源试验站’,为人类太空探索提供资源支撑。”
阿联酋航天局长萨拉姆握着高小凤的手,感慨道:“‘中国方案’的视野早已超越地球,延伸到了太空。阿联酋正计划打造‘太空资源开发枢纽’,希望能与联盟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