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好事(1/2)
高小凤从欧洲载誉归来时,北京正值金秋。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舷窗外的银杏叶铺满跑道,她刚走下舷梯,就看到人群中举着“欢迎高总回家”牌子的同凤员工,还有几位来自贵州黔东南州的村干部——他们是特地来北京,想当面感谢高小凤为当地稀土产业带来的改变。
“高总,您可算回来了!”黔东南州麻江县的村支书老王握着她的手,激动得声音发颤,“自从同凤帮我们建了稀土尾矿回收厂,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让村里300多人有了工作,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翻了一倍,终于摘掉了贫困帽!”说着,老王从包里掏出一筐刚熟的猕猴桃,“这是我们村自己种的,您一定要尝尝,没有您的帮助,我们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高小凤接过猕猴桃,指尖触到果实的温度,眼底泛起暖意。她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去麻江,看到的是被尾矿污染的稻田、守着资源却没饭吃的村民——那时她就暗下决心,要让稀土产业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金钥匙”。如今,同凤不仅在麻江建了尾矿回收厂,还引入了“合作社+企业”模式,让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能拿到分红,甚至有20多位年轻人通过同凤的技术培训,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
“老王,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高小凤笑着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麻江建稀土科普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资源优势,未来也能为家乡发展出份力。”话音刚落,周围的村民和员工都鼓起掌来,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满是希望的模样。
回到公司没几天,高小凤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民生项目”中。她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同凤要做的不仅是全球稀土领域的领军者,更要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伙伴”。她牵头启动了“同凤乡村振兴计划”,在全国10个稀土资源县投入20亿元,建设尾矿治理工程、农产品加工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内蒙古白云鄂博,同凤的尾矿复垦项目让2000亩荒地变成了草原;在江西赣州,同凤援建的职业学校每年培养500名稀土技术人才,大多都留在了当地企业;在四川凉山,同凤帮彝族村寨建了核桃加工厂,让原本卖不上价的核桃变成了深加工产品,村民收入翻了三倍。
就连之前反对同凤在当地建厂的环保组织,也成了项目的支持者。北京某环保机构的负责人在考察完麻江尾矿回收厂后,公开表示:“同凤的模式真正做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他们的尾矿利用率达到98%,比国家要求还高10个百分点,值得所有资源企业学习。”
而最让高小凤上心的,莫过于祁同伟和钟小艾的婚礼。作为两人多年的好友和事业伙伴,她早早就开始筹备,从场地布置到流程设计,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婚礼定在京郊的一家生态庄园,这里曾是同凤参与改造的废弃矿坑,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的休闲胜地,既符合两人低调务实的性格,也暗含着“资源再生、美好新生”的寓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