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规则重塑·全球共治(2/2)
这个总投资120亿欧元的项目,并非简单的加工厂,而是集“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分为三大核心板块:
- 稀土提纯工厂:引入同凤最先进的“低温环保提纯技术”,建成后年产2万吨高纯度稀土氧化物,可满足欧洲车企60%的高端稀土需求。工厂采用全封闭生产系统,废水100%循环利用,尾矿通过特殊工艺转化为建筑材料,碳排放强度比欧盟要求低30%。更关键的是,工厂直接对接宝马慕尼黑、大众沃尔夫斯堡的工厂,运输距离从南美至欧洲的1.2万公里缩短至300公里以内,运输时间从15天压缩到2天,彻底解决了供应链时效问题。
- 中欧稀土技术联合实验室:同凤联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顶尖高校,共同组建研发团队,重点攻关“稀土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中的高效应用”“风电设备稀土材料的耐候性提升”等欧洲市场急需的技术课题。实验室80%的科研人员来自欧洲本土,同凤还承诺每年投入5亿欧元研发资金,推动技术成果在欧洲企业转化。
- 供应链服务中心:为欧洲车企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根据宝马、大众等车企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稀土产品规格;建立实时库存共享系统,车企可随时查看原料储备情况;还配备专业的检测团队,为每一批产品提供欧盟认可的质量认证报告,帮助车企简化内部流程。
德国政府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长阿明·拉舍特亲自出席奠基仪式,将其称为“德中产业合作的里程碑”,还为项目提供了15亿欧元的税收优惠、30公顷的工业用地支持,甚至专门优化了当地的物流配套,确保工厂的原料运输畅通。
2. 本土化运营,打造“利益共同体”
为了让基地真正融入欧洲,高小凤推行了深度的本土化策略,将同凤与欧洲的产业利益牢牢绑定:
- 股权开放合作:同凤主动将基地20%的股权开放给欧洲企业,其中宝马、大众各持股5%,德国西门子集团持股3%,剩余7%由欧洲新能源产业基金持有。这意味着欧洲企业不仅是客户,更是基地的股东,将共同参与基地的运营决策,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 就业与人才培养:基地预计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其中90%面向欧洲本土招聘,涵盖生产、研发、管理等各个领域。同凤还与当地的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开设“稀土技术应用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培养本土的稀土技术工人——第一期招生就吸引了500多名学生报名,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还为这个专业提供了2000万欧元的资助。
- 环保与社会责任:除了工厂自身的环保措施,同凤还承诺每年投入2亿欧元用于当地的环保公益项目,包括莱茵河支流的水质治理、北威州的森林修复等。基地开工后,同凤还与当地社区签订《社会责任协议》,为社区建设图书馆、体育场馆,优先采购当地企业的配套产品,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
基地开工建设的消息传出后,欧洲车企纷纷抛出长期合作订单。宝马率先与同凤签署《未来五年稀土供应协议》,承诺“100%的高端稀土需求从同凤欧洲基地采购”;大众则将同凤列为“核心战略供应商”,合作期限延长至10年,还计划与同凤联合研发新一代稀土永磁电机。相比之下,Abc国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之前的15%骤降至5%,几乎失去了与同凤抗衡的能力。
余波:欧洲成同凤全球布局的“压舱石”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欧洲市场破局战,最终以同凤的全面胜利告终。Abc国的“物流+关税”双重壁垒被彻底粉碎,而同凤则借此机会,在欧洲市场扎下了稳固的根基,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技术+产能+服务”全链条输出的跨越。
半年后,同凤在欧洲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 市场份额再创新高:同凤在欧洲稀土市场的份额从65%提升至75%,其中高端稀土(铽、镝、钕)的供应占比更是高达90%,成为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 规则话语权显着提升:同凤的“低温环保提纯标准”“稀土供应链管理模式”被欧盟纳入《欧洲稀土产业发展指南》,成为欧洲稀土企业的参考范本;同凤还受邀加入欧盟“稀土供应链安全工作组”,参与制定欧洲未来的稀土产业政策;
- 产业生态深度融合:通过欧洲基地的本土化运营,同凤与欧洲的车企、高校、社区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甚至有3家欧洲稀土矿企主动提出与同凤合作,希望引入同凤的技术提升产能——这意味着同凤的影响力,已经从下游应用延伸到了上游资源开发。
这一年的“欧洲新能源产业峰会”上,高小凤作为唯一的非欧洲企业代表,站在布鲁塞尔的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同凤欧洲基地的建设场景:现代化的厂房、忙碌的欧洲工人、与慕尼黑工大合作的研发团队……每一个画面都传递着“共赢”的理念。
“同凤与欧洲的合作,从来不是简单的‘供应商与客户’关系,而是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高小凤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稀土供应,更是先进的技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及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进步的决心。未来,我们愿意与更多欧洲企业合作,把欧洲基地打造成‘中欧产业合作的典范’。”
演讲结束后,德国总理在峰会休息室亲自会见高小凤,握着她的手说:“同凤的欧洲基地,为德国乃至欧洲的新能源产业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这是德中经贸合作的重要成果。我们欢迎同凤参与德国‘未来工业计划’,共同研发稀土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而坐在台下的Abc国驻欧盟大使戴维·威尔逊,脸色像被泼了墨般难看。他紧攥着手中的会议手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目光死死盯着台上意气风发的高小凤,耳边回荡着欧洲车企代表们对同凤的称赞,心底翻涌着难以掩饰的挫败感。
就在半年前,他还信誓旦旦地向国内汇报,称“只需半年就能把同凤挤出欧洲市场”——那时Abc国刚在IRc的专利提案中失利,他却认为“物流封锁+关税加征”的组合拳足以致命。他亲自牵头游说欧盟贸易委员会,甚至动用了Abc国与欧盟的“特殊盟友关系”,可最终换来的却是关税提案被否决的结果;他暗中协调的物流巨头,不仅没能卡住同凤的运输通道,反而被GScA罚款、丢了订单,如今还得反过来求同凤恢复合作。
更让他憋屈的是,同凤在德国建基地的消息传来时,他曾试图联合Abc国在欧洲的企业阻挠——鼓动当地环保组织发起抗议,散布“同凤基地会污染莱茵河”的谣言,可德国政府不仅不为所动,还为同凤提供了政策支持;环保组织在拿到同凤基地的详细环保方案后,反而公开为同凤站台,称其“是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的典范”。
此刻,听到德国总理对同凤的高度评价,戴维·威尔逊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他想起出发前,Abc国商务部部长给他的最后通牒:“必须保住欧洲稀土市场,否则你就别回来了。”可现在,Abc国企业在欧洲的份额只剩5%,连之前合作的法国某车企,都悄悄转投了同凤的怀抱,理由是“同凤的供应更稳定,技术更先进”。
峰会茶歇时,戴维·威尔逊试图拦住宝马集团采购总监,想挽回合作:“我们Abc国的稀土产品质量也很好,价格还能再降5%,你们要不要考虑一下?”可对方只是礼貌地摇了摇头:“威尔逊大使,抱歉,我们已经和同凤签了长期协议。他们的德国基地就在我们工厂附近,能实现当天供货,这是Abc国企业做不到的。而且,同凤的环保标准比你们高,更符合欧盟的要求。”
话音刚落,戴维·威尔逊就看到高小凤被一群欧洲企业家围着,其中不乏大众、雷诺的高管。他们谈笑风生,讨论着如何深化与同凤的合作,甚至有人提到“要引入同凤的技术,在欧洲建稀土回收工厂”。这一幕像针一样扎在戴维·威尔逊心上——他突然意识到,Abc国之前的策略全错了:他们总想着用霸权和阴谋打压对手,却忘了商业合作的核心是共赢;同凤之所以能在欧洲站稳脚跟,靠的不是施压,而是技术、诚意和对当地产业的深度融入。
回到使馆后,戴维·威尔逊坐在书桌前,迟迟无法下笔写工作报告。他打开电脑,翻看着同凤欧洲基地的资料:8000个本土就业岗位、98.5%的尾矿利用率、与欧洲高校的联合研发项目……每一项都戳中了欧洲的需求。他突然明白,Abc国想在全球稀土市场保持主导地位,靠封锁和打压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是像同凤那样,用先进技术和公平合作赢得认可。
可他也清楚,这个想法在Abc国政府内部很难被接受。长期以来,Abc国习惯了用“霸权思维”看待全球资源竞争,总认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却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盟友的真实需求。如今,同凤用“中国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支持,Abc国若不改变策略,只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抛弃。
深夜,戴维·威尔逊拨通了国内的电话,声音疲惫却坚定:“部长先生,我建议我们重新评估对同凤的策略。封锁和打压已经失效,同凤在欧洲的根基已经扎稳。如果我们继续对抗,只会彻底失去欧洲市场。或许,我们应该考虑与同凤合作,比如加入他们的技术共享机制,共同开发稀土市场。”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最终传来一句冰冷的回应:“威尔逊,你是在替同凤说话吗?再给你最后一个月,必须想办法扭转局面,否则你就等着被撤职吧。”
挂掉电话,戴维·威尔逊无力地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他知道,Abc国的固执只会让自己在全球稀土竞争中越陷越深,而同凤的脚步,绝不会因为Abc国的阻挠而停下——他们已经在欧洲站稳了脚跟,下一站很可能是北美、澳洲,甚至Abc国的后花园。
与此同时,高小凤正在德国基地的建设现场,与工程师们讨论着施工进度。夜色中的基地灯火通明,挖掘机、起重机忙碌地运转着,一座现代化的稀土深加工工厂正在拔地而起。钟小艾递来一杯热咖啡,笑着说:“刚才看到威尔逊大使的脸色,估计他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高小凤接过咖啡,望着远处的莱茵河,眼底闪烁着平静却坚定的光芒:“我们不是为了让谁后悔,而是为了证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发展,靠的是技术、诚意和共赢。未来,不管Abc国还会耍什么手段,我们都有信心应对——因为我们的根,扎在当地的产业里,扎在与合作伙伴的信任里。”
月光洒在基地的工地上,照亮了“同凤欧洲技术中心”的奠基碑。这座碑上,不仅刻着开工日期,还刻着一行字:“以技术推动进步,以合作实现共赢”。这既是同凤在欧洲的承诺,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信念。而戴维·威尔逊和他背后的Abc国政府,或许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在全球资源治理的新时代,霸权早已过时,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