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绝交(2/2)
李建设问:“妈,我爸曾经说:‘你妈总共上了不到一年学,全校学生都是她的同班同学,全校老师都教过她,全校老师又都是她同事。’我原以为是我爸在嘲笑你,原来这就是真的啊?”
(三)城墙
这时候车子路过复州古城,高老太太远远望着那残败的城墙,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慨。
她缓缓说道:“这城墙啊,以前可坚固了,小时候我还在城墙下玩过呢。后来不知道咋的,就慢慢被破坏成这样了。”
孙圆顺着婆婆的目光看去,只见城墙的砖石有的已经脱落,缺口处荒草丛生,“妈,这城墙怎么会变成这样啊?”
高老太太叹了口气,“时代变了,这城墙没了用处,慢慢就没人管了,风吹雨淋的,就成现在这副模样了。”
李建设一边开车,一边从后视镜看了眼母亲,“妈,这城墙虽然破了,但它也是历史的见证,说不定以后还能重新修好呢。”
高老太太点了点头,“是啊,要是能修好就好了,也能让后人知道,这儿曾经有过辉煌。”
一家人看着那古城墙遗址渐渐远去,又继续聊起了兴旺岛的人和事,带着对即将见到高秀玲的期待,朝着目的地驶去。
孙圆突然想起什么:“妈,关于你上学的事,我现在明白了,怪不得老狼的采访视频说你没上过学,你坚决要求改正。”
李建设也恍然大悟:“哦!对了,我们当时都感觉你不可思议。为这事我还感觉挺对不住老狼,视频剪辑可费劲了。
“他们忙到大半夜才整出来了,而且老狼跟我说:‘那句话不重要,你妈上了不到一年学,无所谓了’,可你却坚决要求改正。”
高老太太说:“我那是为了他的面子,你以为是为我自己吗?我一个快死的人了,胡说八道谁能把我怎样?可是老狼他拍的视频想要有说服力,就得报道真材实料。
“我的同学和同事那么多,如果有一个人提出质疑:‘高秀平怎么没念书啊?就算念一天书,也不能说没上过学。’如果真有人问了,是不是就麻烦了,对吧?”
孙圆表示赞同:“妈,你做得对!老狼的视频都是记录历史的,不能有半点虚假宣传。今天听你说这些,我才理解你的做法,不然我也感觉你小题大做了。”
高老太太叹了口气:“看来啊!你们都在和稀泥,老狼一定也误会我了。你们不明白为啥不跟我直说啊?”
李建设说:“谁能想到你读了那么几天书,影响面那么大啊?我一直以为是我爸在笑话你呢!”
高老太太说:“等回头你跟老狼说一下,好好解释清楚,别让他感觉我太多事了!”
李建设附和着:“行吧,我记着了。”
(四)住楼房的羊
一家人说着走着,已经到了新港小区,这里楼群林立,宽敞的街道干净整洁,跟城市没啥区别。
如果不知内情,很难想象这里面住的都是农民。李建设突发奇想,问孙圆:“圆圆,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对了,今晚就不用你做饭。”
孙圆说:“好啊,但不许是偏题怪题。”
李建设说:“保证不是,妈一定能答出来。”
孙圆说:“行吧,快说吧,我还不服呢!”
李建设指着楼群中间那一排排小厦子说:“你猜猜那里面装的都是啥?”
孙圆感到受到侮辱:“这也叫问题,那里能装什么呢?”
李建设说:“你倒是说啊!”
孙圆说:“生活用品呗!一些闲置不常用的东西了,自行车了、婴儿车了、还有像我们家一样,一箱子一箱子的书。”
高老太太启发孙圆说:“你想想,他们是农民,离开土地能甘心吗?”
李建设干脆把车停在道边:“妈,你到车外面透透气,我带圆圆去瞅一眼,不然她不服气。”
孙圆赶紧下车,跟着李建设往楼区里走去。路边一栋楼的门面房,窗户没有玻璃,只有铁栅栏。
孙圆探头往里瞅了一眼:“哇塞,里面竟是几只羊。头一次看到羊可以住楼啊。”
李建设问孙圆:“你现在知道什么叫‘挂羊头卖狗肉’了吧?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这才叫货真价实!”
孙圆目瞪口呆:“涨姿势了。”
再往里走,又是一户没有窗户玻璃的,里面有一群鸡。孙圆仔细看了一下,不是没有玻璃,是把玻璃换成纱网了。
李建设把孙圆带到小厦子跟前,一股鸡圈的味道扑鼻而来。
我的天呢!鸡呀、鸭呀、兔子呀,还有铁锨镢头,各种各样的农具堆满小厦子,活脱脱一个农家乐。孙圆被震惊了,半天不说话。
李建设拽着孙圆说:“走啊?被这味道熏迷糊了?”
孙圆半天才回过味儿:“这属于城中村吗?”
李建设说:“也可以说是村中城啊!”
孙圆望着这些人畜共聚的楼群,闻着钢筋笼子里飘出的鸡粪味,心里五味杂陈。
一户防盗窗上晾晒的玉米须垂下来,像囚徒伸向土地的手指。李建设说:“我只知道他们是住着楼房种地的人,是农民还是什么我不知道。
二姨那是有楼房不住,还应该属于纯农民。”
孙圆说:“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难道楼里面居民没有卫生要求吗?”
李建设说:“街道经常治理检查。检查的时候,他们就会用笼子把鸡呀鸭呀装上,送到二姨家暂时寄存,把羊也赶到二姨家,反正二姨家经常是寄存点。”
这时候二人已经回到车旁,高老太太等急了已经坐回车子里去了。“怎么样?转了一圈有答案了吗?”
孙圆笑了笑说:“妈,我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群体,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中徘徊,在土地和楼房之间穿梭,在新旧意识的交织中挣扎。”
李建设说:“这就是生活。你再去看看二姨,感慨更多。拆迁推平了房子,却推不平人骨子里长出的根须。”
李建设把车调过头,沿着滨海路走,滨海路更是宽广,路的北边是茫茫的大海。
坐在疾驰的车子里看大海,一帧帧图片从眼前翻过,目不暇接。高老太太望着大海,嘴里不住地念叨着:“这海感觉比以前看着还辽阔。”
李建设车轮疾驰,陶醉在一片景物中,他看到路旁有兴旺岛高尔夫球场字样,高老太太突然喊到:“到了到了,别往前走了,往左拐,往左拐。”
李健设瞅了瞅左拐的路,那是一条土路,只能容一辆车子行走。但是路的两旁都是草地,如果有迎面的车子来,可以把车子调到旁边的草地上。
李建设赶紧打转方向盘拐到小道上:“这条滨海路通车之后我都没来过,以前走的是那条道。”
高老太太指给孙圆看:“那条道在这还能看见,那个山坡上,光秃秃白亮亮不长草那块白色地带。”
孙圆问:“现在是不是没有车辆通行了?”
高老太太说:“是的,那条路不能走了,上一次我和你二姨俩想绕近道去市场,结果走着走着遇到一个大沟,下大雨把路上的土都吐走了,剩下石头瓦块的,也没人修,不值得走了。”
孙圆不经意间嘟囔着:“有些路如果不维护,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绝路”
车子拐过小土道,停在一个集装箱旁边。高老太太喊道:“到了,到了!”
车门打开,牛圈的味道扑鼻而来,再仔细闻闻,还有羊圈的味道。如果鼻子尖,一定还能闻到鸽子的味道。集装箱旁边的大笼子里面有一群鸽子,正在“咕咕咕”叫着。
李建设不解地问:“妈,二姨不是住老房子吗?怎么住集装箱了?”
孙圆打趣道:“现在城里人玩房车叫诗和远方,咱住集装箱那叫高端时尚,我们有炊烟当滤镜。”
高老太太一边让李建设和孙圆搬东西,一边指着后院的老房子说:“你们看那老房子,年久失修,都快塌了。关键是,你二姨有一天睡觉,一条蛇爬到炕上了,把你二姨吓彪了。”
孙圆一听吓得腿都软了:“妈,我最怕蛇了,会不会……?”
李建设笑了:“看你那点出息,又不是毒蛇,草蛇是不会伤害人的。”
孙圆还是不放心,眼睛叽里咕噜四下里撒摸,好像有什么东西会偷袭她。
高老太太说:“你二姨这房子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水电煤气都有,还有大火炕,你们累了就歇会儿,你二姨一定是在山上干活呢,我们也不知道她去哪块地,不找她了。”
孙圆担心地说:“二姨也不锁门,不怕丢东西?”
李建设说:“这荒郊野岭的,白给都没人来拿。哦!对了,圆圆,记得,今天你做饭哈!”
孙圆忘记刚才的恐惧,新的迷惘又来了:“这大锅底我也不会用啊,咋生火啊?”
高老太太说:“别听他的,我来!我就喜欢这热炕头,这也是你二姨在人世间最大的享受吧?”
孙圆问:“那生火会不会冒烟啊?会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啊?”
高老太太说:“如果盘炕找不到技术工,真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二姨家这大炕是我盘的,好用着呢!”
孙圆吃惊地问:“妈,你还会盘炕?”
高老太太得意地笑了:“我会的东西多着呢。你二姨说后院那老房子租给看牛人了,他们本来也住着集装箱,但是他们的集装箱里没有炕。”
孙圆说:“他们其实就是租了一个热炕头吧?”
李建设说:“小牛倌租了热炕头呗?”
高老太太没搭理他,孙圆说:“是老牛倌了。”
高老太太说:“现在都不那样叫了。成为历史了。”
李建设说:“妈,你是历史人物了。”
几个人边说边分头行动,李建设在老厢房里搬来一筐玉米棒骨和一抱松树针叶。
孙圆把炕头上的一摞被褥铺上,把拿来的包裹打开,东西都找地方放下了。高老太太往大锅里倒了一瓢水,生火了。
院子里的小白菜长势喜人,菠菜翠绿的叶子齐腰高了,李建设问:“妈,这菠菜叶子长得也太大了,会不会老了咬不动了?”
说着他扒了一根菠菜,用手掐掐,还行,不老,直接咬了一口嚼起来。
他又到园边拔香葱,用手噗楼噗楼直接往嘴里塞,孙圆瞅见他那卡啦样,笑着说:“你怎么像兔子似的,见到绿色就往嘴里塞。”
高老太太笑着说:“这菜新鲜着呢,在城里可吃不到这么好的。”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院子,正是二姨高秀玲。
她看到众人,惊喜地说:“哟,你们都来了!”
高老太太迎上去,拉着她的手说:“我们突然袭击,来看看你。”
高秀玲眼眶泛红,“你们有心了,快屋里坐。”
大家进了屋,高秀玲看到满桌子的东西,感动不已。
孙圆拉着二姨的手说:“二姨,这些都是给您的,您别跟我们客气。”高秀玲连连点头,“花那钱干啥,我吃的东西不亏。”
高老太太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来。
李建设打趣道:“二姨,您这小院可比城里的房子有生活气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