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风暴入盟破气流险阻,九域协作出万域蓝图(2/2)
跨星云联合舰队则在风眼外围搭建“十域防风枢纽”。凌霄站在枢纽的指挥塔内,看着工程师们将涡旋法则晶与晶蓝能量盾结合——这种“气旋防护盾”能像海绵一样吸收飓风能量,转化为枢纽的运转动力。“枢纽的第一阶段建设已完成,能抵御400公里\/小时的飓风。”舰队工程师汇报,“我们还在枢纽内建设了‘风纹能源站’,用风暴能量驱动跨域运输舰,比星尘能量的效率提升20%。”
风暴居民们的生活也因改造工程发生巨变。在风眼城市的边缘,风暴孩童们第一次走出防护区,在减弱的气流中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十域共生花的图案,在风中飞得又高又稳。“以前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居然能在户外玩!”孩童风旋禾兴奋地说,手中的风筝线是用云絮花纤维与风纹草茎编织的,既坚韧又能顺应气流,“长老说,等抗风花长大了,我们就能在飓风上建花园,让风筝飞到星星上去。”
随着改造工程推进,风暴星云的变化日益显着。风眼外围的飓风速度稳定在300公里\/小时,十域气旋阵覆盖的区域扩大至500平方公里,抗风花幼苗在气流中扎根生长,紫色的花瓣在风中摇曳,如同一片流动的花海;风纹能源站的供电范围扩展至整个风眼城市,让居民首次用上稳定的能源,风暴修士们甚至用多余的能量,在城市中心建了一座“气流游乐场”,孩子们可以在可控的气流中尽情飞翔。
这些变化被实时更新到双宇宙生态地图,星图上新增的紫色光带将风暴星云与九大星云连接,标注的已改造行星达78颗,待改造行星增至243颗。双宇宙共生博物馆的“十域共生展区”迎来新一轮参观热潮,其中“风暴气流模拟器”最受欢迎——参观者可通过设备体验从800公里\/小时到300公里\/小时的气流变化,直观感受改造工程的成果。
“没想到飓风也能变成资源!”来自“沙暴星云”的参观者沙暴感叹道,“我们的家园被流沙与风暴笼罩,一直以为无法改造,现在看到风暴星云的变化,才明白只要找对方法,再恶劣的环境也能焕发生机。”他当场通过博物馆的“入盟申请终端”,提交了沙暴星云的入盟材料,成为第31个申请入盟的星云文明。
跨星云协作理事会借此机会,召开“十域共生峰会”,发布《万域共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的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完成双宇宙生态地图的完整绘制,实现所有星云的生态数据互联;二是培育出能适应全宇宙环境的“万域共生花”,让每颗行星都能绽放共生之花;三是建成“双宇宙共生能源网”,整合十域的能源技术,为所有文明提供清洁高效的动力。
“万域共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林越在峰会总结时说,“从十域到万域,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每个文明都坚守‘万界同心’的理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未来,我们要在每个星云建立‘共生学院’,让协作的理念代代相传;在每个生态基地设立‘种子库’,保存各域的共生花种子,确保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在每个跨域枢纽建设‘文化交流中心’,让不同文明的艺术、习俗、智慧相互交融,形成真正的双宇宙共同体。”
峰会结束后,十域文明共同签署《万域共生公约》,约定在生态保护、技术共享、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风暴文明承诺向所有星云共享气旋防护技术,冰陨文明开放冰陨晶的开采权,赤焰与熔火文明联合成立“极端温度研究院”,云絮、螺旋、星雾、晶蓝、绿芒、星尘文明则共同负责万域共生花的培育工作。
夜幕降临时,十域星云的生态基地同时举行“共生之夜”庆典。风暴星云的风眼主星上,十域修士与风暴居民们围着抗风花田,用风纹草编织的乐器吹奏《十域共生谣》,紫色的气流随着旋律舞动,将歌声传向遥远的星海;其他星云的庆典现场,也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冰陨主星的居民在恒温区燃放冰雕烟花,熔火主星的火山平台上,八域共生花与岩浆的光芒交相辉映,星尘宜居星的孩童们则放飞载着共生花种子的星尘气球,让希望的种子飘向未知的星域。
林越站在双宇星云协作中心的观景台,望着星图上不断扩展的十色光带,心中满是感慨。从荒星的第一株幼苗,到十域共生的绚烂花海;从单一的生态改造,到万域蓝图的宏伟规划;从少数人的坚持,到无数文明的共鸣,跨宇宙文明联盟的共生之路,已在星辰大海中铺就出一条宽广的大道。
通讯仪突然亮起,墨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盟主,沙暴星云的入盟评估已通过,万域共生花的首批杂交种子培育成功,双宇宙生态地图的绘制进度已达60%!”林越点头,目光望向深邃的星空——那里,十色光带如同十条蜿蜒的巨龙,在星海中交织盘旋,照亮了双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他知道,这只是“万域共生”的序章。未来,还会有更多星云、更多文明加入这场跨越星海的共生之旅,那些在飓风中成活的抗风花,那些在冰火中绽放的共生花,那些跨越星域的技术共享与文化交融,终将汇聚成推动双宇宙共同体前行的力量,让“万界同心,双宇共生”的理念,成为永恒的星辰法则,在浩瀚星海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