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封王背后的杀机(2/2)
“王爷,如今我们…”冷锋欲言又止。形势之微妙,即使是他也能感受到。 “不必惊慌。”萧凡语气平静,“雷霆雨露,俱是君恩。陛下所赐,我等安心受着便是。当前首要,仍是巩固边防,抚恤伤亡,恢复民生。南阙虽败,兀术未死,不可不防。”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至于朝中之事…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冷锋,加派得力人手,严密监视南阙动向,尤其是其国内兀术与木赤王爷的争斗情况。另外…京城那边的消息,尤其是关于大皇子和兵部、户部的,也要留意。”
“是。”冷锋领命,悄然而退。
萧凡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更加小心。这镇南王的位置,看似风光,实则如履薄冰。
接下来的日子,萧凡仿佛完全沉浸在了“镇南王”的角色中。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南疆防务:修复加固关隘,扩建军屯,训练新兵,招募当地熟谙山地的土人入伍,以弥补兵力不足并对抗南阙可能的渗透。
同时,他高度重视民生,减免遭受战乱的地区赋税,发放粮种,兴修水利,鼓励商贸。他深知,唯有南疆百姓安居乐业,边防才能真正稳固。他的这些举措,赢得了军心和民心,镇南王的声望在南疆一时无两。
然而,来自朝廷的“软刀子”也开始不断落下。
新任兵部尚书李纲,以“统筹全局”为名,屡屡对南疆的军械调配、兵力部署指手画脚,甚至试图安插亲信将领进入南疆军中,均被萧凡以“因地制宜,军情紧急”为由巧妙挡回,但过程颇费周折。
户部的粮饷拨付更是迟迟不到,每次催问,总以“国库空虚”、“流程繁琐”等借口拖延。若非萧凡提前通过军屯和与当地大族交易储备了一些粮食,几乎要陷入困境。
朝廷甚至下旨,以“体恤王爷辛劳”为名,要求萧凡将南疆各州府的政务逐步移交由朝廷新委派的刺史治理,美其名曰“让王爷专注于军务”。
这一切,萧凡都“欣然”接受,表面上完全服从朝廷安排,但在具体执行中,却自有章法。军权牢牢掌握在石虎、冷锋等绝对心腹手中;政务移交可以,但关键岗位的人选,他必仔细斟酌,或留用能干的原官员,或提拔忠诚可靠的新人,确保实际控制力不动摇;对于粮饷问题,他一方面不断上奏陈情,言辞恳切,彰显困难,另一方面则加大本地筹措力度,甚至让谢宝树和吴一手想办法开发些南疆特产(如药材、宝石)与商人交易,以补充军需。
萧凡的“阳奉阴违”和卓越的治理能力,使得朝廷的种种制衡手段效果大打折扣。大皇子萧景恒和皇帝收到南疆“一切平稳,王爷尽心王事”的回报时,心中的忌惮恐怕更深了。
一日,巧儿在为萧凡整理文书时,发现了一份看似普通的朝廷邸报,其中夹杂着一则不起眼的人事调动:原宫廷女官婉如,因“侍奉尽心”,被特许放出宫廷,赐婚于新任兵部尚书李纲的一名远房侄子。
巧儿心中一动,立刻将这份邸报送给了萧凡。
萧凡看完,眼神微凝。婉如,张德海的爪牙,三皇子案的余孽,本该受到严惩,却被轻轻放过,还得以嫁入如今大皇子一系的核心官员家族?这绝非巧合。
“看来,我们的‘老朋友’们,并没有闲着。”萧凡对一旁的冷锋和石虎道,“大皇子不仅想在朝堂上压制我,还想把手伸到南疆来。婉如此人,熟悉宫廷阴私,心狠手辣,她出宫,绝非嫁人那么简单。”
石虎怒道:“妈的!这帮龟孙就没安好心!王爷,要不俺带人去半路…” “不可!”萧凡打断他,“无凭无据,动朝廷命官家眷,是授人以柄。” 冷锋道:“属下派人盯着她。” “嗯。”萧凡点头,“不仅要盯她,还要盯紧所有近期从京城来的,尤其是与李纲、婉如乃至大皇子府有关联的人。南疆初定,内部未必没有他们可乘之机。”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再次投向南方:“外患未除,内忧又起。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应对。”他沉吟片刻,“或许,该让我们的‘邻居’更热闹一些了。冷锋,让我们在南阙的人,给木赤王爷再送一份‘大礼’,就说…兀术正在秘密与梁廷接触,欲借梁廷之力,除掉他这个心腹大患,重返权力中心。”
既然大皇子想利用南阙来牵制他,那他也不妨让南阙的内斗来得更猛烈些,让兀术无暇北顾,也好让自己能更专心应对来自背后的暗箭。
封王非福,实是滔天巨浪的开始。萧凡深知,他与皇帝、与大皇子之间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更凶险、更复杂的阶段。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这四面八方而来的明枪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