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化敌为友,长远之谋(2/2)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并未完全平息。一日,州同知吴有田拿着一份账目,忧心忡忡地来到林霄的书房禀报。
“大人,”吴有田将账册呈上,眉头紧锁,“互市开启,黎汉暂安,此乃大人之功。然……州库拨付用于‘惠黎’的那批盐、布、药材,耗用甚巨。府城那边,陈同知已来函询问,言辞间颇有疑虑,问为何今岁安黎所用远超往年定额?下官虽以‘新官上任,安抚生黎,维稳地方,故开销略增’为由搪塞,但恐非长久之计。府库亦有定额,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啊。”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且……铁器一项,虽只限农具,然州库存铁本就不多,打造农具更需铁料、工匠。如今互市需求日增,州衙自用亦需补充,铁料……已然捉襟见肘了。”
林霄闻言,放下手中的笔,眉头微蹙。吴有田的担忧切中要害。府库资源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用于“惠黎”。而铁料,更是制约发展的命脉。
鹿回头湾自身的发展急需大量铁料——打造和修缮农具以开垦更多荒地,制造工具以建设作坊,维护和更新渔船以扩大渔业,甚至……为王弼、俞通源操练的护卫队更新必要的装备。互市的繁荣虽然带来了黎区的特产,但也加剧了对铁制农具的需求。
开源节流,势在必行。
他沉吟片刻,安抚吴有田道:“吴同知辛苦了,虑事周详。府城那边,本官自会去信详细说明,陈明利害,安抚生黎乃长治久安之策,些许钱粮耗费,远胜于刀兵之灾。至于铁料短缺……”他目光投向窗外南方无垠的碧海,“确为燃眉之急。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吧。”
“开源节流?”吴有田不解。
“节流者,”林霄解释道,“互市所供农具,可推行‘以旧换新’之策。鼓励黎民珍惜使用,旧具损毁,可持旧具至互市,折价少许,换购新具。如此,既可减少铁料消耗,亦能维系互市。开源者……”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棂,目光变得悠远而坚定,“崖州三面环海,坐拥万里海疆,岂能困死于陆路一隅?是时候,把目光投向那片更广阔的深蓝了。”
他心中的蓝图渐次清晰:黎族关系的缓和,为崖州赢得了相对稳定的陆上环境。互市虽消耗资源,但也提供了获取黎区特产的渠道,这些正是发展所需。然而,要突破资源瓶颈,尤其是获取至关重要的铁料、铜料、硫磺乃至更多的人口和技术,陆路已至极限。唯有大海,蕴藏着无尽的可能。
他铺开一张简陋的琼州舆图,手指最终点向鹿回头湾所在的那片隐蔽海湾:“吴同知,你看此地。海湾深邃,避风条件上佳,沿岸有浅滩亦有深水区。本官欲在此筹建一座船厂。”
“船厂?”吴有田吃了一惊,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大人,这……州府水师战船自有广州府大厂修造,民间造船小坊多在文昌、琼山。崖州地僻民贫,既无良匠,亦无巨木,如何建得船厂?且所费钱粮……”
“事在人为。”林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文昌、琼山乃至闽浙的船匠老师傅,重金可聘!至于巨木……”他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手指划过舆图上连绵的绿色,“琼州雨林,参天古木众多,材质坚韧,正是造船良材。本官已与符昂、符山等几位黎族峒首达成默契,凡所需木材,可按市价公平交易,或以其所需之盐、铁、布帛交换。符昂峒首虽桀骜,但对能换来实实在在好处的交易,想必不会拒绝。此其一。”
他的手指在图上向南移动,指向那片浩瀚的海洋:“其二,南洋诸国,物产丰饶。苏禄之苏木、香料,占城之稻米,暹罗之硬木、铁料,乃至天方之奇珍,皆我所需!组建商队,扬帆出海,以崖州椰干、珍珠、玳瑁、葛布乃至黎族藤编器物,换取外洋之物,此乃破局之关键!唯有海贸,方能盘活全局,解我资源之困!”
吴有田听得目瞪口呆,只觉得这位年轻知州的念头一个比一个大胆,简直异想天开:“大人,这……海上风高浪急,变幻莫测,更有海盗横行无忌!商队出海,风险莫测啊!十船出去,能回五六已是万幸!”
“风险与机遇并存。”林霄目光灼灼,仿佛已看到巨帆破浪的景象,“琼州孤悬海外,困守陆路,终是死局。唯通海路,方能盘活全局,觅得生机!船厂为基,商队为用。先造能抗风浪之中型海船,再招募敢闯敢拼、熟悉海况之舵手水手。至于海盗……”他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锋芒暗道:“王弼、俞通源两位将军操练的水上健儿,也该拉出去,见见风浪,练练胆魄了!商队之护卫,便是他们初试锋芒之时!”
夜色如墨,悄然笼罩了鹿回头湾。白日里的喧嚣渐渐平息,唯有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低沉而永恒的轰鸣。新建的了望台上,火把在夜风中摇曳,值守的护卫警惕地巡视着漆黑的山林与泛着微光的海面,身影被拉得忽长忽短。
林霄与王弼、俞通源、驼爷、苏文谦等人再次立于海湾旁那处熟悉的高坡。海风带着咸腥与凉意,吹动着他们的衣袍。
“黎族之事,暂告一段落。”林霄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他总结着最近的成果,“符昂虽未全然归心,但互市已开,边界已定,更有白鹭峒珠玉在前。只要我等守信重诺,持续以‘惠’相待,假以时日,黑石峒乃至更多峒寨,亦非铁板一块。琼州陆上,可望暂得安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而充满力量:“然此间安宁,如同沙上城堡,根基未稳。朝廷目光如炬,海疆风波诡谲。欲真正立住脚跟,图存发展,为追随我等的兄弟姊妹谋一长久生路,必须——向海图强!”
他手臂一挥,坚定地指向海湾深处那片被夜色笼罩的滩涂:“船厂选址已定,就在东侧那片背风临水之地!明日,便召集所有工匠、青壮,清理场地,搭建工棚!所需大木,”他看向苏文谦,“由苏老负责,通过互市渠道,向符山、符昂等峒首公平采购,价格务求公允,运输务必稳妥,切不可再生事端,坏了来之不易的和气!”
“大人放心,老朽定当办妥!”苏文谦拱手领命,眼中闪烁着老谋深算的光芒。
“驼爷!”林霄看向那位精干的老者,“招募船匠之事,需加紧!文昌、琼山、福建,甚至江浙,只要是有真本事的老师傅,携家带口亦无妨!重金礼聘,许以厚利,务必请来!此乃船厂之根基!”
“得令!”驼爷抱拳,声音洪亮,“老汉拼了这把老骨头,也定给大人网罗些好手来!”
“王将军、俞将军!”林霄的目光落在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身上,“船厂兴造非一日之功。在此期间,水手训练不可有一日懈怠!新式帆索如何操控更省力快捷?近海航行如何辨识风信、规避暗礁?乃至……遭遇小股海盗袭扰,如何结阵抗敌、如何追击歼敌?需反复操练,精益求精!待商队首航,其护卫重任,便是你等初试锋芒之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王弼、俞通源闻言,眼中顿时燃起久违的炽热战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纵横江河的岁月,齐声应诺:“大人放心!末将等必不负所托!定叫儿郎们练出个样子来!”
“至于商队组建,”林霄最后看向苏文谦,“船未成,人先备。苏老,从流民、蛋民及青壮中,挑选机敏胆大、通晓水性、略识风信者,先行集中训练。货品清单,除本地椰干、珍珠、玳瑁、葛布外,黎峒的藤器、山兰米、山草药、兽皮等特色物产,亦可纳入,打出琼州特色。目标航线,”他手指向南,“先通占城、安南等近海航线,换回稻米、药材、优质木材,乃至……生铁!”
一条清晰的链条在林霄脑海中浮现:从黎峒山林获取优质木材,在船厂打造坚固海船,组建商队扬帆出海,换回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资,这是打破琼州困局、为崖州,更是为鹿回头湾和自己闯出一条生路的唯一途径。风险巨大,回报亦可能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