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荒岛创业,百废待兴(下)(2/2)
设立专门药圃,由懂草药的黎族老人或招募的郎中指导,种植本地可用草药,如黄花蒿——其或对“瘴气”有效。通过贸易,不惜代价购入金鸡纳霜、治疗痢疾外伤的成药。建立隔离病区,严格执行饮水煮沸、污物处理规定。
改善居住条件,逐步以砖石、夯土替代部分竹木,增强抗风防潮能力。规划建设更完善的排水系统。
王弼负责继续操练现有水手,精熟新船操控、近海作战战术。利用现有船坞,争取年内再造一艘同型主力战船。尝试改进弩机射程与威力。
俞通源负责强化护卫队训练,尤其精研适合丛林、山地作战的小队战术。利用地形,在基地外围险要处增设暗哨、陷坑。与友好黎峒建立更紧密的联防机制。
集中铁匠和木匠好手,成立“匠作营”。集中力量仿制或改良小型佛郎机炮。目标:半年内,至少有一艘主力战船能配备两门可靠的小炮。其次,改进农具、打造质量更好的刀矛箭头。
驼爷负责依托现有渔民、商贩网络,构建覆盖崖州乃至琼州府城的情报网。重点监控官府动向、卫所调动、可疑船只及那个有敌意的生黎峒寨。建立烽燧或快船传递的预警系统。
崖州知州的身份是最大优势。要利用朝廷鼓励移民实边、开发琼州的政策,将基地部分产业逐步“洗白”,纳入崖州官方认可的“垦荒团”或“乡勇协防”体系,争取获得一些官方默许的资源,如荒地划拨、有限度的武器配备许可。
苏文谦负责继续拓展与大陆私商的秘密渠道。除土产外,可尝试输出基地自产的优质薯干、椰油、简易黎锦。输入重点:铁料、铜、硫磺、药材、良种、书籍、工匠。与苏婉商队的联系需加密并常态化。
建立简单的内部贡献记录与物资分配制度,激励生产与作战。尝试发行内部“代币”,方便小额交易。
对已建立联系的黎峒,加大“惠”的力度。派遣懂黎语或由归化黎人担任“使者”,传授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帮助兴修小型水利,提供医药援助。邀请峒首子弟,质子但以“求学”名义来基地学习汉话、简单算学,潜移默化进行融合。
对那个敌意峒寨,情报先行,摸清其内部矛盾。尝试接触其敌对峒寨或内部不满头人者,进行分化。同时,展示武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苏文谦负责,完善基地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赏罚分明。兴办义学雏形,教授孩童及部分青壮识字、算数,灌输忠于集体、保卫家园的理念。尊重不同来源部族的风俗习惯,促进融合。
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每一项议题都结合基地实际能力,设定了具体、可达成的短期和中期目标,并明确了负责人。林霄的蓝图,第一次在核心骨干层面形成了清晰的、可执行的路线图。
会议结束,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静谧的海湾,给简陋的屋舍、葱郁的田地和泛着波光的海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林霄在王弼、俞通源、驼爷、苏文谦等人的陪同下,再次走上高处,俯瞰这片在蛮荒中顽强生长的基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归来,炊烟袅袅升起,孩童的嬉闹声隐约传来,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宁静感。
“诸位,”林霄的声音在晚风中显得格外清晰,“今日所定方略,便是我们未来安身立命、图存发展的根基。发展开拓非一朝一夕之功。前路必有艰难险阻,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但林某相信,有诸位同心同德,有这数百颗不甘沉沦的心汇聚于此,星火虽微,终可燎原!”
他目光扫过众人坚毅的脸庞:“崖州那边,我明日便需返回。知州身份是枷锁,亦是盾牌与利器。我会利用此身份,在明面上为基地争取更多合法空间与资源。基地内部事务,仍由苏老总揽,王将军、俞将军、驼爷各司其职。我们之间的联系,务必隐秘、稳妥。非重大变故或按计划节点,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公子放心!”众人齐声应道,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念。
夜幕降临,林霄在基地简陋的客房中度过了一夜。这一夜,他睡得格外踏实。虽然身处陋室,但听着窗外隐约的海浪声和巡夜人规律的脚步声,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与力量。这里,是他亲手播下的火种,是他对抗命运巨浪的方舟,是他真正起点。
翌日清晨,林霄告别众人,再次乘上那艘小船,悄然离开了鹿回头湾。小船驶出隐秘的水道,进入到了开阔无垠的南海上。他回望了一眼那隐藏在群山与碧波之后的基地,然后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的崖州城。
那里,还有一场属于“崖州知州林霄”的硬仗要打。而属于构想蓝图的篇章,才刚刚翻开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