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扬帆南渡,心绘蓝图(2/2)
一切的努力,最终要落实到“人”上。如何吸引流民入边,并让他们安心扎根?他构思了详细的“招垦条例”草案:承诺提供种子、农具、初期口粮,划定垦荒土地,规定数年内的赋税减免政策;对于有特殊技艺的工匠,给予更优厚的待遇;甚至设想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一种类似“互助社”的组织,共同抵御风险。教育是潜移默化、培养未来人才的长远之计。他计划在站稳脚跟后,即便条件艰苦,也要设法兴办义学,不仅教授儒家经典,更要有选择地融入一些实用的算学、地理、乃至初步的格物知识,为自己、也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悄悄储备人才。
每当夜深人静,漕船停泊在某个安静的港湾或码头,只有河水轻轻拍打船身的声音,以及守夜船夫偶尔的低语和梆子声传来。林霄便会在油灯下,继续完善他的蓝图。灯光摇曳,将他沉思的身影投在舱壁上。他写写画画,不时蹙眉沉思,偶尔又会因为想到某个关键环节的破解之法而眼神一亮。
他知道,这所有的规划,都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朱元璋的“默许”能持续多久,他必须时刻保持低调,至少在初期,要做出一个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地方官模样,所有超越常规的举动,都必须隐藏在“开发蛮荒”、“安抚黎庶”的正当理由之下;二是与苏婉的联系不能中断,她不仅是情感上的支柱,更是他在外界最重要的信息源和助力,许多需要从大陆获取的物资、人才、信息,都需要通过她那条隐秘的网络来运作。
航程漫漫,有时他也会放下纸笔,走到船头,仰望南方的星空。夏夜的银河璀璨无比,横贯天际,那些陌生的星辰方位,提醒着他正在一步步远离熟悉的一切,奔向一个未知的将来。他会想起苏婉码头送别时那双含忧带盼的眸子,想起韩宜可那句“但行正道,莫问吉凶”的赠言,想起朱元璋那深不见底、令人心悸的目光……种种过往,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流转。
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在京城,他如同置身于一张无边无际的蛛网之中,每一步都需瞻前顾后,如履薄冰,命运仿佛时刻被那只高踞九重的苍老之手所拨弄。而此刻,在这南下的航船上,虽然前路依旧吉凶未卜,但他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亲手描绘自己的未来,掌握自己的航向。这种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尽管微弱,却带着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
“琼州……或许不是终点,但注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林霄望着黑暗中汩汩前行的水流,心中默念,“京城的风云,暂且由他。这南疆的海天,我林霄,来了!”
他回到舱中,再次提笔,在那张桑皮纸蓝图的扉页,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南溟初拓”。
船只越过长江,进入江南运河段,景色愈发秀丽,但林霄的心,早已飞越了这眼前的繁华,投向了更南方那片弥漫着海腥味与神秘色彩的未知土地。他知道,蓝图已然绘就,但真正的艰难困苦,才刚刚开始。抵达琼州之后,如何将这一纸规划,付诸于蛮烟瘴雨的现实,才是对他真正的考验。
船老大的声音从舱外传来:“老爷,前面快到杭州府了,咱们是否靠岸补给些新鲜菜蔬?”
林霄收起笔墨和珍贵的蓝图藏好,应声道:“好,靠岸歇息半日。”
漕船缓缓向岸边繁华的码头靠去,而林霄的思绪,却已随着南下的暖风,飘向了更遥远的雷州海峡,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等待着他去征服、也等待着他去建设的海外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