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第89章 标问良策,婉转建言

第89章 标问良策,婉转建言(2/2)

目录

“哦?何为‘强干’?何为‘弱枝’?又如何‘徐徐图之’?”朱标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这八个字吸引了。

“所谓‘强干’,”林霄解释道,“首要在于稳固储位,明确法统。使天下臣民皆知,社稷之主,唯在东宫。此乃定海神针,人心所向。其次,须不断加强中枢权威,尤其是对军权、财权、官吏任免权的绝对掌控。练兵当练京营,选官当重科举,赋税当通漕运,使天下精兵良将、英才赋税,皆汇聚于中枢,则‘干’自然强健,如巨木参天,根系深植。”

朱标目光闪烁,若有所思。林霄的话,无疑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加强中枢,巩固储位,这正是朱元璋和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那‘弱枝’呢?”朱标追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至于‘弱枝’,”林霄更加谨慎,字斟句酌,“并非意指刻薄宗亲,削夺藩王应有之尊荣。而是……防微杜渐,以制度约束,避免藩国势力过度膨胀,威胁中央。此策宜缓不宜急,宜隐不宜显。”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朱标的反应,见其并无不悦,才继续道:“其一,可逐步规范藩王护卫数额,明确其职责仅限于护卫王府、镇守本城,非奉诏不得干预地方军政。其二,藩国官员任免,尤其是长史、护卫指挥等要职,朝廷可保留审核乃至指派之权,确保其忠于朝廷。其三,藩国赋税收入,当有定例,超额部分或可酌量上缴中枢,或用于当地民生,避免其财力过度集中于王府,用于蓄养私兵。其四,可鼓励藩王精研学问,弘扬文化,或委以修书、察访民情等文事,使其精力有所寄托,彰显天家亲亲仁民之德。”

林霄提出的这些措施,大多看似温和,属于制度性建设,而非激烈的削藩。尤其是最后一点,鼓励藩王从事文化事业,几乎是暗示可以像让他编书一样,给藩王找点“正经事”做,分散其注意力。

“至于‘徐徐图之’,”林霄最后总结道,“便是此事关乎天家骨肉,关乎国本稳定,切忌操之过急,激起变故。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待中枢实力日增,制度日益完善,天下归心,则藩王自然安于其位,拱卫中央。纵有少数心怀异志者,亦因大势所趋,而不敢轻举妄动。此乃釜底抽薪之策,而非扬汤止沸之举。”

林霄说完,再次垂首:“此皆微臣一孔之见,拾人牙慧,妄测圣心,实属惶恐。是否可行,如何施行,自有陛下与殿下圣心独断,非微臣所能妄议。伏惟殿下恕臣狂愚之罪。”

他再次将最终决定权高高捧起,彻底撇清自己的责任。整个对答过程,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提供历史知识和策略选项的顾问,绝不越雷池一步。

殿内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朱标靠在软榻上,双目微闭,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榻沿,显然在仔细品味林霄的每一句话。窗外的雨声似乎小了些,但殿内的气氛却更加凝重。

良久,朱标才缓缓睁开眼,目光中的疲惫似乎更深了,但那份忧思却并未散去,反而沉淀得更加浓郁。他望着林霄,眼神复杂难明,有欣赏,有考量,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惋惜。

“强干弱枝,徐徐图之……”朱标再次低声咀嚼着这八个字,随即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卿之所言,引经据典,深得其中三昧。尤其是这‘徐徐图之’与‘釜底抽薪’,确是老成谋国之言。只是……”

他话锋一顿,语气变得有些飘忽:“只是这世间事,有时并非尽如人意。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有些枝干,生长日久,盘根错节,其势已成,欲使其弱,谈何容易。而这‘徐徐’,又需要多少时日?中枢之‘干’,是否真能成长到足以荫庇四方、无惧风雨的地步?”

这番话,几乎是朱标内心忧虑的直接流露。他听懂了林霄的建议,也认同其方向,但对实现的可能性和时间,充满了深深的疑虑。他既担心藩王势大难制,更担心自己或自己的继承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完成这“强干弱枝”的漫长过程。

林霄心中了然,知道朱标已经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时间,以及朱元璋之后权力交接的稳定性。但他不能再多言了,任何关于具体藩王或继承问题的讨论,都是致命的禁忌。他只能伏地叩首:“殿下深谋远虑,非微臣所能及。陛下洪福齐天,殿下春秋鼎盛,我大明国运昌隆,必能克服艰难,永葆太平。”

这完全是套话,但在此情此景下,却是最安全、最合适的回应。

朱标看着伏在地上的林霄,目光闪烁,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他挥了挥手,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温和,却难掩倦意:“罢了。卿之见解,孤已知之。今日之言,出你之口,入我之耳,不必外传。卿且退下吧,用心编书,勿负孤望。”

“微臣谨记殿下教诲!微臣告退!”林霄如蒙大赦,再次叩首,这才起身,垂首躬身,一步步倒退着出了文华殿。

直到走出殿门,被带着湿意的冷风一吹,林霄才发觉自己的内衫已被冷汗浸透,紧贴在背上,一片冰凉。刚才那场问答,看似平和,实则凶险万分,无异于在万丈深渊上走了一遭钢丝。

朱标最后的反应,让他心中难以平静。那声叹息,那些疑虑,都表明太子殿下对未来的局势,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自己的建议,或许为他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根本无法解决那迫在眉睫的结构性矛盾。

“树欲静而风不止……”林霄回味着朱标的话,嘴角泛起一丝苦涩。这阵风,不仅来自北疆的燕王,恐怕也来自乾清宫那位日渐衰老、却愈发难以捉摸的皇帝陛下。朱元璋对朱标的维护是真,但对朱棣等藩王的复杂心态,以及对身后事的极致焦虑,恐怕才是那最不确定、也最危险的“风”。

回到翰林院,已是散值时分。雨停了,天际露出一抹残阳,将云层染成诡异的绛紫色。林霄独自走在湿漉漉的街道上,身影被拉得很长。

他知道,自己今日之言,或许会在朱标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但这颗种子最终会长成什么,已非他所能控制。他完成了作为臣子、作为谋士的职责,提出了看似最稳妥的建议。然而,历史的巨轮,真的会因他这几句“强干弱枝,徐徐图之”而改变方向吗?

他想起琼州密信中那句“水师初成”,想起苏婉坚毅的眼神。答案,或许不在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而在那遥远海岛的惊涛骇浪之中。庙堂之策,终是权宜;方舟之备,方为根本。

“徐徐图之……只怕,时间不等人啊。”林霄望着那抹即将被夜幕吞噬的残阳,低声自语,加快了归家的脚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