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第78章 暗流涌动,燕王崛起

第78章 暗流涌动,燕王崛起(2/2)

目录

数日后的一个深夜,一份通过“驼爷”那条几乎因风声鹤唳而彻底冻结的渠道、历经周折、冒险传递的密信,被以绝密方式悄无声息地塞进了林霄租赁小院的门缝。信笺纸质粗糙,上面的字迹潦草急促,墨迹深浅不一,显是在极度紧张和匆忙中书写而成,用的却是他们之间约定的最高级别密码。林霄在孤灯下屏息破译,当最后几个字符的含义呈现于脑海时,他几乎要从那冰冷的凳子上惊跳起来!

密信核心内容简短,却字字千钧,石破天惊:“多方确证:去岁冬末,燕王府护卫精骑约三百,以‘严寒野外生存演练’为名,秘密出塞,北行深入漠北数百里,其行踪诡秘,绝非寻常巡边。沿途非为击虏,反与漠北某大部(高度疑为鞑靼阿鲁台部所属)有秘密接触。探报称,其间伴以精心设计的小规模‘冲突’与随后的大量物资‘馈赠’,细节晦暗不明,然其模式绝非边境摩擦或寻常走私贸易。近日,北平城内,莫名多了许多漠北口音之陌生面孔,虽经乔装打扮,混迹于商队之中,然其举止气度、观察习惯异于常商,极类探马细作。燕王所图,恐非仅止于藩篱之内,其志不小,或有交通外虏、以为奥援之嫌!”

私下接触蒙古部落?!甚至可能与之缔结某种秘密约定?!

林霄握着密信的手难以抑制地微微颤抖起来,薄薄的纸片仿佛重若千斤。朱棣竟然敢在蓝玉案余波未平、父皇朱元璋对武将勾结外部势力极度敏感猜忌的时刻,行此险招!这绝不是简单的边境摩擦或私下贸易往来,“冲突伴以物资馈赠”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手腕,其目的不言而喻——要么是试图分化拉拢蒙古势力,减轻北边压力,甚至将这些彪悍的骑兵化为己用;要么就是在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某种惊天巨变,预先布局,寻找外部强援和战略回旋空间!

此乃滔天大罪!一旦坐实,便是谋逆的铁证!足以让整个燕王府顷刻间灰飞烟灭!朱棣竟然如此胆大包天,行此悬崖边的舞蹈?还是说,他已经敏锐地嗅到了某种来自于帝国中心权力结构即将发生剧变的气息,认为前所未有的时机正在逼近,甚至不惜冒此奇险,先行落子?

联想到历史上朱棣起兵“靖难”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北方边境,甚至部分蒙古部落为其提供了骑兵支援或保持了中立,林霄几乎可以肯定,这条经由“驼爷”手下得力干冒死传来的情报,真实性极高!燕王朱棣,早已不再是那个仅仅会打仗、善守边的王爷,他已经悄然蜕变成为一个深谙纵横捭阖、极具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野心家与政治家!

“不行,必须立刻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太子……或者,至少让朝中重臣,如兵部、都察院中尚有风骨之人警觉!”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林霄自己强行按了下去。告诉谁?怎么告诉?通过什么渠道?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人微言轻的翰林典籍,如何能获取并证实如此骇人听闻的机密情报?一旦消息来源被追查,自己立刻就会暴露,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隐秘安排,包括琼州那点微弱的火种,都将瞬间化为齑粉,死无葬身之地!更何况,太子病体支离,能否理事尚且未知,即便消息侥幸送到御前或东宫,又能起多大作用?朝中衮衮诸公,在蓝玉案的血腥洗礼后,又有几人尚有胆量和魄力在此时触碰“藩王交通外虏”这个足以引爆朝堂的敏感话题?

巨大的无力感与紧迫感再次如潮水般攫住了他。他手握可能扭转朝局、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情报,却因身份卑微、人微言轻以及周遭环境的极度险恶,无法将其转化为任何有效的预警或行动。这种明知风暴正在加速酝酿、危险步步逼近,自己却只能困于方寸之地,眼睁睁看着的感觉,比直面绣春刀的寒光更令人窒息和绝望。

他深吸一口冰冷且带着霉味的空气,强迫自己剧烈跳动的心脏缓缓平复,沸腾的思绪逐渐冷却。冲动是魔鬼,此刻绝非贸然行动的时机。当务之急,仍是深自蛰伏,保全自身,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继续深化对燕王动向的监控,尽可能摸清其势力的真实边界与渗透程度。他必须弄清楚,朱棣的触角究竟伸到了多远?朝中六部、五军都督府、乃至锦衣卫内部,是否有他的暗桩或同情者?而深宫之中的朱元璋,对此惊天动向,到底知情多少?是了如指掌却隐忍不发,还是被彻底蒙在鼓里?

他立刻铺纸研墨,以最快速度、最隐蔽的编码,给苏婉发出了最高警示级别的密信。信中并未提及任何具体情报内容,但以极其隐晦却坚定的措辞,强烈暗示北平方向有异乎寻常的动向,关乎社稷安危,嘱托她务必动用一切可能的人脉与渠道,密切关注与燕王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特别是朝中官员与北平之间的隐秘联系、异常的资金流动,以及宫中对此事的任何风吹草动或微妙态度变化。

同时,他也通过绝对可靠的林福,向市井中的眼线发出指令:暂停对蓝玉案余波及勋贵动态的打探,将全部注意力与资源悄然转向北方来的商旅、信使、退役边军以及任何可能与北平燕王府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人员动向,严密监控其接触对象与谈话内容,但切记不可跟踪过近,更不能主动打探,一切以不暴露自身为最高原则。

做完这一切,林霄独自坐在值房昏暗的角落里,心情却沉重如灌了铅的铁块。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最后一抹残阳的余晖挣扎着穿透窗纸,给冰冷的地面投下几道狭长而凄艳的光斑,宛如血色。

太子病危,国本动摇;朝局晦暗,人心惶惶;燕王崛起,磨砺以须……这一切不祥的征兆,都预示着洪武王朝即将迎来一场远超蓝玉案规模的、席卷整个帝国的巨大政治风暴。而他,这个意外卷入历史洪流、身负秘密的小人物,连同他耗费无数心血、冒着诛九族之风险才得以保全于琼州的那点微弱火种,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足以撕裂天地的风暴中,又将飘向何方,面临怎样的命运?

历史的车轮,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碾压一切的姿态,轰隆隆地向前疾驰。燕王朱棣,这位未来的永乐大帝,已经逐渐褪去隐忍的外衣,开始亮出他锋利的爪牙,从重重阴影之中,一步步走向帝国政治舞台的最中央。

“山雨欲来风满楼……不,这次来的,恐怕不是山雨,而是足以吞噬一切的滔天海啸。”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