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分享秘密,情定今生(1/2)
洪武二十二年的初冬,悄然而至。蓝玉案的余威仍在持续发酵,如同一场漫长冬夜,虽最酷烈的风暴已过,但那浸入骨髓的严寒与无处不在的黑暗,却远未消散。
诏狱的门依旧不时开合,带走一些再也无人问津的名字;菜市口的血迹被清水一遍遍冲刷,却总似残留着淡淡的铁锈腥气,萦绕在街头巷尾的窃窃私语之中。朝堂之上,人人面色凝重,步履匆匆,交谈仅限于必要的公务,眼神交汇间也满是警惕与疏离,生怕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句无心的话语,便引来灭顶之灾。
在这片肃杀与压抑中,林霄如同一株紧紧贴附在岩石缝隙间的苔藓,将自己所有的生机与色彩都深深隐藏起来。他比以往更加沉默,更加低调,每日往返于翰林院与那处偏僻租赁小院之间,两点一线,规律得近乎刻板。
皇帝那突如其来的嘉许所带来的短暂关注已然过去,同僚们最初的好奇与探究,也渐渐被更沉重的生存压力所覆盖,不再有人特意留意这个“走了狗屎运”却又似乎被那“恩宠”压得更加战战兢兢的小典簿。这正是林霄想要的效果。
他完美地扮演着一个被天威震慑、唯求自保的微末小吏,将所有的精明、算计与那惊天的秘密,都死死摁在心底最深处。
唯有在深夜,独处于四壁萧然的小院中,面对孤灯,他才会偶尔卸下那厚重的面具,露出其下疲惫而紧绷的真实。桌上,那两匹御赐的杭绸和那锭雪花银依旧原封不动地躺在角落的木箱里,如同两道冰冷的注视,时刻提醒着他君恩似海、亦似渊,行差踏错一步,便是粉身碎骨。
‘心细’…朱元璋这两个朱批,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褒奖,还是警告?韩宜可那边再无动静,是暂时放过我了,还是在暗中观察?琼州…‘火种’是否已安然扎根?消息断绝,这般等待,真是煎熬…
各种念头纷至沓来,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缠绕。孤身一人在这龙潭虎穴中周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要将他压垮。他时常会想起那遥远南海之上的琼州,想起王弼、俞通源他们是否已在那个蛮荒之地站稳脚跟?自己冒着诛九族的风险播下的火种,能否在那片瘴疠之地存活下去?未来,又该如何与他们取得联系?如何支撑那秘密基地的运转?
一个个难题,如同沉重的枷锁,勒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无人可以倾诉,无人可以分担。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在寒冷的冬夜里,尤为刺骨。
就在这内心最是彷徨压抑的时刻,一方素雅的信笺,再次如同穿越寒夜的暖羽,悄无声息地落在了他的案头。
依旧是通过那位与苏家略有交情的老翰林转交,理由仍是品评新近的临帖。但这一次,信笺的角落,多了一个极其细微的、用朱砂点出的梅花印记——这是他与苏婉约定的,代表“事急,盼一见”的最高优先级暗号。
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他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向老翰林道了谢,将那一卷宣纸仔细收好。回到值房,他迫不及待地展开临帖,指尖迅速而精准地掠过那些看似工整娟秀的字迹,解读着隐藏其间的密文。
密文的内容却并非他预想中的警报,反而带着一种罕见的沉静与决断:“风波暂息,然寒彻骨。闻西山卧佛寺后山梅林,初蕾已绽,僻静少人。妾明日巳时,于‘听松亭’烹茶扫雪,盼君一晤,共赏寒香。有要事相商。”
共赏寒香?有要事相商?
林霄握着信笺,怔愣了许久。西山卧佛寺,地处城外,冬日里确实人迹罕至。苏婉选择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个地点,绝非仅仅为了赏梅品茶。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举动,两个与蓝玉案或多或少能扯上关系的人秘密接触,更是极易引来无穷后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林霄心头,有担忧,有惊讶,更有一种冰冷的孤寂骤然被打破的温暖与悸动。在这个举世皆敌、步步杀机的世界里,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向他靠近一步,愿意与他共同承担那令人窒息的压力与秘密。
她…太冒险了。但…或许,我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有些事,有些压力,再独自扛下去,我怕自己真的会崩溃。
没有过多犹豫,他提笔在一张用于草稿的废纸上,以密文写下两个字:“必至。”
次日,天色依旧阴沉,却并未落雪。寒风比往日更烈了几分。林霄告了假,言及感染风寒,需休憩一日。他换上一身半旧不起眼的靛蓝色棉袍,外罩一件灰鼠皮坎肩,打扮得像一个寻常的读书人,悄然从后门离开了小院。
他没有雇车,而是徒步出了城,沿着官道向西山方向行去。寒风扑面,刮得脸颊生疼,但他却觉得胸中那股积郁已久的闷气,似乎被这冷风吹散了些许。一路之上,他格外警惕,多次变换路线,确认无人跟踪后,才折向通往卧佛寺的小径。
卧佛寺香火本就不算鼎盛,加之冬日严寒,山门前更是冷落鞍马稀。林霄绕过正殿,依着苏婉信中所指,沿着一条被枯枝残雪覆盖的僻静小径,向后山行去。越往深处走,人迹越罕至,唯有风过松林的呜咽声,以及脚下积雪被踩压的咯吱声,清晰可闻。
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不大的梅林依着山势生长,枝头果然已缀满了密密麻麻的花苞,在灰暗的天空和苍松翠柏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凝冻的水墨画,倔强地透出几分生机与艳色。梅林深处,一座小小的石亭翼然立于坡上,匾额上书“听松亭”三字,已有些斑驳褪色。
亭中,一个窈窕的身影正背对着他。
她穿着一身素净的月白色缎面袄裙,外罩一件莲青斗篷,乌云般的发髻简单绾起,只斜插着一支白玉梅花簪子,除此之外,周身再无多余饰物。亭中的石桌上,摆放着一套小巧的红泥火炉和茶具,炉火正旺,壶嘴里喷出袅袅白汽,茶香混合着冷冽的梅香,幽幽传来。
她正微微倾身,用一把小铲,仔细地将亭栏上积累的浮雪铲入一旁的空桶中,动作专注而轻柔,仿佛在进行一项极其重要的仪式。
似是听到了脚步声,苏婉的动作停了下来。她缓缓直起身,转过身来。
四目相对。
没有预想中的惊慌或羞涩,她的目光清澈而平静,直直地看向他,仿佛早已等候多时。她的脸颊被寒风吹得微微泛红,更衬得肌肤如玉,唇色淡樱。
“林公子来了。”她开口,声音一如往常的轻柔,却比平日多了几分沉稳,“天寒地冻,山路难行,辛苦了。”
林霄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迈步走入亭中,拱手为礼:“苏小姐相邀,林某岂敢不至。只是此地偏僻,让小姐久候且亲劳,林某心下难安。”
“无妨。”苏婉浅浅一笑,示意他在石凳上坐下,“炉火正暖,茶已初沸,公子且驱驱寒气。”
林霄接过茶盏,温热的触感从指尖蔓延开来,确实驱散了不少寒意。但他心中的弦依旧紧绷着。
两人对坐,默然饮了半盏茶。亭外松涛阵阵,梅香暗浮。
最终还是林霄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放下茶盏,目光凝重地看向苏婉:“苏小姐今日冒险邀林某前来,绝非只为品茗赏梅。可是…出了什么大事?”他刻意压低了声音,即便知道四周无人,仍保持着极高的警惕。
苏婉抬起眼睫,眸光流转,落在林霄脸上,那目光似乎能穿透他故作镇定的表象,直抵其下深藏的焦虑与疲惫。她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轻得像一片雪花落下。
“大事…或许有,或许无。”她的话语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我今日请林公子来,是想问公子一句话。”
“苏小姐请讲。”
“近日朝中风波渐息,然观公子形色,眉间倦意深重,眸中忧色难掩,可是因…‘南货’迟迟未至,音讯全无,故而心焦如焚,夜不能寐?”她的话语依旧带着隐喻,但“南货”二字,所指为何,两人心照不宣。
林霄心中巨震,握着茶盏的手指微微一紧。她果然察觉到了!她不仅知道他暗中策划了某事,更精准地推断出了他目前最大的焦虑来源——与琼州失联!
他沉默了片刻,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反问道:“苏小姐…何以知之?”
苏婉的目光没有躲闪,坦然道:“妾身虽深处闺阁,然家父昔年故旧仍在,宫中女眷往来,亦不乏信息。公子近日虽表面如常,但散值后独处时间愈长,步履间沉重之意日增,偶有失神…加之此前种种蛛丝马迹,妾身斗胆猜测,公子所忧者,非眼前之困,乃远方之局。而远方之局,能令公子如此挂心,以致形于颜色者,除却…‘南货’,妾身想不出其他。”
林霄背后不禁渗出些许冷汗。
这苏婉…观察之细,心思之敏,实在可怕!幸好…幸好她是友非敌。
见林霄沉默,苏婉继续轻声说道:“妾身只是想告知公子,据妾身所知,近日并无关于‘南海商路’的坏消息传来。海路迢迢,风波难测,音信迟滞本是常事。或许…只是时候未到。”
她这是在用她所能获取的信息,安慰他琼州那边可能并无大碍,只是通信不便。
林霄怔怔地看着她,心中那股冰冷的孤寂感,在这一刻仿佛被亭中红炉散发出的暖意,以及眼前女子清澈目光中蕴含的理解,悄然融化了一丝。他紧绷的肩线,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分。
“多谢…多谢苏小姐告知。”他的声音有些干涩,“确是林某…心太急了。”
“关心则乱,乃是常情。”苏婉表示理解,她沉吟片刻,似在斟酌语句,最终,她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目光变得更加清澈而坚定,“公子可知,妾身今日为何定要邀你一见?”
“林某不知,请苏小姐明示。”
“因为,妾身看得出,公子肩头所负之重,已近极限。”苏婉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敲打在林霄心上,“独木难支大厦,孤舟难抗巨浪。公子所做之事,所谋之局,千险万难,若始终一人独行,终有心力交瘁、行差踏错之日。妾身…不愿见公子如此。”
林霄彻底愣住了,他没想到苏婉会说得如此直白,如此…深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