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幕后顾问,深得信任(2/2)
林霄心中一凛,意识到这已是关乎国防安全、帝国根基的重大战略议题,其敏感性与复杂性远非地方赈灾可比,必须更加谨慎应对。
他沉思了更长的时间,在脑中仔细推敲着每一句措辞,确保其既能点出关键,又绝不触及任何可能的忌讳,方才整理好思路,恭敬回答:
“殿下忧国之心,臣深感敬佩。屯田固边确是我朝国策,成效显着。然边地苦寒,士卒困苦,或有懈怠。臣尝读史书,发现前代对于边境贸易有过不同尝试,或可借鉴。”
他小心选择措辞:“或可在严控之下,于边境择地开设 liited ‘互市’,许边军与附近小部落以布帛、盐茶交换其牛羊、毛皮。此举一则可稍补军需,减轻朝廷转运之劳;二则可使边卒得些微利,稍解其困;三则,以物易物,稍通有无,或可缓和边衅,使其部落有所依赖,不至轻易南下劫掠。”
林霄特意强调:“当然,此事关系重大,须派干练官员严格监管,以防铁器、军械流出,反受其害。互市的时间、地点、物品种类都需严格限定,由朝廷全权掌控。”
他将有限的、可控的边境贸易的好处娓娓道来,同时强调了监管的重要性,显得既务实又稳妥。
朱标闻言,沉思良久。他示意宫人将他扶起一些,靠坐在软枕上,目光变得深邃。
“此议虽险,然细细思之,亦是一法。”朱标缓缓道,“若能管控得当,或可收奇效。前元时期,边境互市曾有先例,然管理不善,流弊丛生。若我朝能取其利而避其害,倒也不失为一条新路。”
林霄补充道:“殿下明鉴。臣以为,互市之初,可选一两处试点,委派清廉干练之员负责,总结经验后再决定是否推广。如此,即便有差池,损失也可控。”
朱标点头称是:“林卿每每能于常法中见新意,于细微处显真章,实乃难得。孤会慎重考虑这一建议,待身体稍好,与父皇及兵部商议。”
谈话间,太医前来请脉,林霄便适时告退。
“在明朝提议搞特区经济,我也是够拼的。好在朱标不是守旧之人,否则这项提议就够我喝一壶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霄被召见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甚至一日两次。谈话的内容也从最初的赈灾、边防,扩展到吏治、财政、教育等各个方面。
一次,朱标问及科举取士的改良之道。林霄谨慎提出:“殿下,当今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固然是根本。然臣以为,或可酌情增加实务策论比重,使士子不仅通经义,也能关注国计民生。”
朱标若有所思:“林卿之言有理。孤观近年进士,多有熟读诗书而不通世务者,委以州县之任,往往束手无策。”
又一次,谈及江南财税问题,林霄建议:“赋税征收,不单要看数量,还需考虑民力。臣闻苏松地区,虽有‘鱼米之乡’之称,但赋税过重,百姓负担不小。或可考虑根据年景丰歉,适当调整税额,使民生得以休养。”
这些建议,林霄都注意用传统的儒家语言进行包装,引经据典,使得现代理念不着痕迹地融入古代政治话语中。他深知在朱元璋多疑的朝堂中,任何过于激进的改革主张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朱标对林霄的信任与日俱增。有时,他甚至在林霄面前流露出对某些朝中大臣的不满,这是极为罕见的信任表现。
“林卿,你可知昨日某位部堂大臣又上疏,言必称祖制,反对任何更张。”朱标叹道,“祖宗之法固然不可轻废,然时移世易,岂能一味守旧?”
林霄谨慎应答:“殿下明察。祖宗立制,乃为子孙万代计。然制度如衣,需合时宜。若时势已变,制度亦当适当调整,方不负祖宗立法之本意。”
朱标满意地点头:“林卿此言,深得孤心。”
通过这些一次次看似随意的问答,林霄以其超越时代的视野和精心包装的建议,逐渐在太子朱标心中奠定了“博学务实、可咨大事”的深刻印象。他已成为太子在病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非正式幕僚和智慧源泉。
这‘中央党校VIp席位’算是坐稳了,还是直达天听的病榻特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