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第51章 侍读新职,视野更阔

第51章 侍读新职,视野更阔(2/2)

目录

甚至,在一份看似完全无关、记录某年漕粮运输数量的普通公文背面,林霄的指尖敏锐地摩挲到几处极其轻微的凹凸感。他凑近了些,借着窗外投入的光线仔细审视,发现那是几个被用小刀一类工具刻意刮去的字迹,但下笔力道深沉,仍在纸背留下了难以完全消除的印痕。他凝神辨认了许久,那几个模糊的字样,似乎与某位远在藩地的亲王其母族每年例行进贡的某项特殊贡品有关联,而刮去的举动本身,就充满了欲盖弥彰的味道。

所有这些或大或小、或清晰或模糊的信息,都被林霄以极快的速度、用一种他自己独创的、极其简练且外人绝难解读的符号体系,分门别类地记录在那本从不离身的、封面毫不起眼的“黑料小本本”上。他的动作流畅而自然,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完全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校对”工作之中,隐蔽得天衣无缝。

他深知,眼下记录的这些碎片,或许只是毫无用处的陈年旧事,或许暂时根本无法派上用场。但在未来风云变幻、吉凶难测的某个关键时刻,这些精心收集起来的信息,或许就能成为出其不意、扭转局面的关键筹码,或是危机时刻用以交换、自保,甚至反击的护身符。在这深似海的宫闱朝堂之中,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生存的资本。

午后时分,他被掌院学士陈文昭派人唤去。陈学士的廨房更为宽敞肃穆,此刻他正坐在巨大的公案之后,面色依旧是一贯的凝重深沉,但看向林霄这位新近得蒙圣眷、简在帝心的下属时,那严肃的眉眼间,终究是比往日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和缓与审慎。

“林侍读,”陈文昭的声音平稳,带着惯有的权威感,他将一份盖有翰林院印信的文书轻轻推至案前,“陛下有旨,命我翰林院遴选学问精纯、行事沉稳之人,前往东宫,协助太子殿下整理校正东宫典藏,并为殿下循序讲解《资治通鉴》。太子殿下乃国本,此事关乎圣学传承,非同小可。本院思虑再三,你年轻而勤勉,学问根基扎实,近日圣前奏对亦显沉稳,正是合适人选。便由你主要负责与东宫对接,自明日起,每日申时前往文华殿偏殿值守,听候太子殿下差遣。”

他略作停顿,目光在林霄脸上停留片刻,似乎要看清他每一丝细微的反应,方才继续道:“此乃殊恩,亦是重任。务必谨慎尽心,言行举止皆需合乎规矩,不可有丝毫怠慢,更不可有任何差池。你,可能胜任?”

协助太子整理典籍?为太子讲解《资治通鉴》?

林霄心中猛地一跳,一股复杂的情绪瞬间涌起,是惊,是喜,更是深深的警惕。这意味他将不再只是远远观望,而是有了更多、更正式的机会接近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以仁厚着称的朱标太子。他立刻收敛心神,躬身行礼,脸上迅速浮现出恰到好处的、混合着受宠若惊与诚惶诚恐的神情,语气郑重而谦卑:“下官遵命!蒙陛下、太子殿下及学士大人信重,委以此等重任,下官感激涕零,定当竭尽驽钝,兢兢业业,小心侍奉,以报天恩与大人提携之德,绝不敢有丝毫懈怠疏忽!”

走出陈文昭那间弥漫着威严气息的廨房,廊下的冷风一吹,林霄才发觉自己的掌心竟又微微渗出了汗意。他缓步走在返回自己廨房的长廊上,心情却是复杂难言,如波涛般起伏不定。

接近太子,无疑是天赐的巨大机遇。太子素有贤名,性情宽厚,若能在日常讲读接触中,以其学问见识与谨慎性情,获得太子的赏识与信任,那么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中,未来便无疑多了一重极为重要的保障,一条或许能走得更为稳妥的路径。

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从此将置身于一个更为耀眼、也更为复杂的权力漩涡中心。东宫的一举一动,皆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牵动着各方势力的目光。陛下对太子的爱护与期望,对东宫属官的审视,其他皇子可能存在的微妙心思,朝臣们围绕储君的未来投资与押注……所有这一切,都将汇聚于此。

而他这个新晋的侍读,将成为这巨大磁场中的一粒微尘,既能被吸附靠近,也可能随时被无形的力量甩出或碾碎。尤其是那位深居大内、掌控一切、恩威难测的皇帝的目光,必将更加频繁地落于东宫,落于太子身边每一个新出现的身影之上。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他默默念诵着老子这充满辩证智慧的话语,眼神穿过廊柱,望向远处宫宇层叠的巍峨飞檐,最初的激荡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愈发坚定的冷静。风险与机遇,从来相生相随。

既然已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这条步步惊心的仕途,那么便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地小心前行。这侍读学士的新职,便是陛下亲手递予他的一块踏板,也是一个全新的、更为危险的战场。

他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VIp席位”所能带来的一切优势——更广阔的视野,更核心的信息,更接近权力源头的机会——去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计算得更为周密。

回到那间静谧的廨房,夕阳的余晖恰好移到了书案之上,将那本早已备好、厚重无比的《资治通鉴》映照得泛着温暖的光泽。他走上前,伸出手指,轻轻拂过那微凉而略显粗糙的书页边缘,眼中沉静似水,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光芒,悄然闪过。

新的台阶,已然踏上。

视野豁然开朗,仿佛立于山腰,可见云海翻涌,气象万千。

然而,脚下的路,却也显而易见地更加陡峭,更加险峻,每一步落下,都需要权衡再三,都需要稳如磐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