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第16章 西苑觐见 天威凛凛

第16章 西苑觐见 天威凛凛(2/2)

目录

林霄依言,极其缓慢地、小心翼翼地抬起头,但目光依旧谦卑地、恭敬地垂视着前方那片明黄色的袍角,不敢越雷池一步去直视天颜。视线所及,是精致繁复的龙纹刺绣,以及一双骨节异常粗大、青筋微凸、显然并非养尊处优而是历经风霜打磨的手。那双手正漫不经心地捻着奏疏的纸页,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牵扯着林霄全部的神经。

“林霄,”那声音再次响起,平淡无波,像是闲聊,却又字字千钧,“江宁秀才。你这奏疏里写的,‘民有倒悬之苦,国有累卵之危’…口气不小,野心也不小。”

林霄喉头剧烈地滚动了一下,极力压制住声音的颤抖,强迫自己发出声音,尽管那声音干涩得如同两片生锈的铁片在摩擦:“学生…学生惶恐万分。并非学生胆大包天,危言耸听,实是…实是眼见民生之多艰,心中如烈火烹油,日夜难安,这才…这才甘冒斧钺之诛,泣血上陈…”

“眼见?”朱元璋打断了他,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洞穿一切的嘲讽,“你一个乡下秀才,整日里无非是守着几本破圣贤书,之乎者也,能眼见多少天下事?说来听听,让咱也好好听听,在这洪武盛世之下,你到底看见了何等‘倒悬之苦’?又是什么,让你觉得这大明江山有了‘累卵之危’?”

来了!第一道,也是最基础的考验!回答得好,或许能多活片刻;回答不好,立刻就是万丈深渊!

林霄心神紧绷到了极致,脑中那根弦几乎要断裂。他知道,此刻绝不能空泛而谈,必须言之有物,但又绝不能涉及任何自己无法解释来源的核心机密。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那弥漫着龙涎香的、令人窒息的空气都吸入肺中,转化为勇气,然后将早已在腹中反复推演、融合了前身记忆、隔壁老丈诉说、茶棚听闻乃至自己穿越前对明初吏治了解的诸多实例,用一种饱含悲悯与愤懑、却又极力保持克制与恭敬的语气,缓缓道出:

“回陛下,学生虽身处乡野,愚钝不堪,亦知圣天子在位,扫荡群雄,廓清寰宇,海内承平,乃千古未有之盛世。”他先小心翼翼地垫上一句必不可少、但毫无营养的颂圣,“然…日月之光华,亦有照拂不及之角落;盛世之华章,难免夹杂悲苦之弦音。学生…学生于乡间曾亲眼所见,县衙皂隶为催缴所谓‘鼠耗’、‘脚钱’,竟将村中一孤寡老妪家中唯一一口用以煮饭活命的铁锅强行夺去抵债,老妪哀泣于道,苦苦哀求不得,三日不食,竟…竟活活饿死于破屋之中,无人问津…”

“学生亦曾见,里甲粮长征收秋粮,所用之斗,竟是阴阳两般!大斗进,小斗出,盘剥百姓血汗,中饱私囊,百姓稍有微词,便拳脚相加,诬陷其抗税,乡民敢怒而不敢言…”

“去岁冬日酷寒,江宁城外土地庙中,一夜之间冻毙乞儿三人,官府胥吏互相推诿,迟迟不予收殓,任其尸身曝露于荒野寒风之中,为野狗啃噬,惨状…惨不忍睹…”

他刻意挑选的并非那些惊天动地、牵扯广大的大案,反而都是些看似琐碎、却最能体现底层吏治腐败黑暗和民生艰辛无奈的小事,细节力求生动,语气沉痛而真切,极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因目睹种种不公而义愤填膺、热血上涌、不惜犯颜直谏的“耿直书生”形象。他一边说,一边用极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余光观察着那双静止不动的明黄色靴子。靴子的主人似乎只是在静静地听着,只有那翻动奏疏纸页的手指偶尔会微微停顿一下。

殿内一时间只剩下林霄那低沉而略显沙哑的叙述声,以及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愈发衬得这西苑偏殿幽深寂静,恍若隔绝于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