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马镫上的标准化(1/2)
在蒸汽驱动萨满鼓引发的信仰与技术的激烈冲突中,林衍艰难地带领着支持科学与合作的力量与保守派周旋。此时,“马镫上的标准化” 这一提议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部落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也为林衍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蒙古部落一直以来在军事装备方面存在着诸多不统一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这个背景下,一场军工改革的浪潮悄然兴起,其中 “马镫上的标准化” 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一环,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还有对箭矢的标准化要求 —— 蒙古要求箭矢必须适配所有弓力,为此推行了 “九力制” 标准化。
林衍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打破当前困局、推动各方重新走向合作与进步的关键。他深知,通过实现军事装备的标准化,可以增强部落之间的凝聚力,提升整体实力,同时也能为科学技术的推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保守派依然在暗中作梗的情况下。
“九力制” 标准化对箭矢的制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支箭矢都必须精准地符合特定的规格,以确保能在不同弓力下都发挥出最佳性能。为了严格把控质量,技术细节上规定箭杆要刻上蒙古文数字编码,用于精确记录箭矢的各项参数。而且,对于误差有着极其严苛的标准,一旦误差超过 3%,匠户不仅自身难保,还将株连三族。
这一严苛的标准让匠户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下,要达到如此高精度的标准谈何容易。匠户们每日都在紧张与恐惧中工作,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灭顶之灾。
林衍看到匠户们的艰难处境,心急如焚。他明白,这样的高压政策不仅会引发匠户们的不满和反抗,也不利于标准化的顺利推行。他多次向部落高层反映,希望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公差范围,给予匠户们一定的操作空间。然而,保守派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只有最严格的标准才能打造出最精良的武器,对于林衍的提议嗤之以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