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抗战烽火:从淞沪会战开始 > 第174章 中国人的怒吼(十四)

第174章 中国人的怒吼(十四)(1/2)

目录

当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灰白色,部队寻找隐蔽点开始了潜伏,他们在白天必须“消失”。

这些隐蔽点是侦察尖兵早已提前选好的,派出岗哨,视野覆盖所有接近路线。

其余战士则尽可能地休息,禁止生火,禁止大声说话,食物都是干粮还有冷水。

在白天的潜伏中,部队再次检查了装备,细化任务细节。

负责爆破的黄大强最后一次清点分配炸药,检查导火索。

负责火力输出的小队长则确认好了机枪和掷弹筒的射界。

突击队的张恒则和队员们默记突击线路和手势信号。

侦察兵返回,向刑天汇报了利国驿的最新情况。

刑天则根据这些宝贵的信息,再次对作战计划进行了微调,并再次向所有作战小组明确了任务。

突袭一触即发。

部队再次启程。接近利国驿外围,小鬼子的痕迹明显增多。

废弃的工事、临时拉起的铁丝网、甚至还能闻到小鬼子营地传来的若有若无的烟草和食物气味。

队伍的行进速度不得不放得更慢,采取更为谨慎的跃进方式:由侦察兵前进一段,占领一个隐蔽的掩护点,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示意后续部队依次跟上。

部队绕过了一个可能驻有少量小鬼子的小据点,灯光从碉堡的射击孔透出。

战士们紧贴着冰冷的土墙或潜入深深的草丛,大气都不敢出,直到将那点令人不安的光亮远远甩在身后。

地形也开始变得复杂,铁路线的支线、维修站、仓库的轮廓在夜色中隐约可见。

刑天选择了一条极其迂回的路线,一片因战火而荒废的村落废墟,又经过长满芦苇的洼地,完美地避开了敌人的主要视线。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的交流都依靠手势、眼神和极其微弱的拟声。默契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武器。

在东方天际开始泛起一丝鱼肚白之前,最黑暗的时刻,部队终于停下了脚步。

各小组按照作战计划,开始像花瓣一样散开,向各自的预定攻击发起的位置运动。

前方不远处就是利国驿车站延伸出来的铁轨交汇处,几盏昏暗的灯照耀下,可以看到模糊的铁轨反射着冷光,一些物资堆积在站台旁。

目标就在眼前。

突击队像暗影一样滑向了车站外围的哨兵点;爆破手悄无声息地接近铁轨的关键连接处或薄弱路基下,放置炸药;机枪手寻找到了能封锁小鬼子增援路线的制高点,比如车站附近的小高地或是废弃建筑物;其余的战士则潜伏在路基下的草丛中,枪口指向可能出现敌人的方向。

刑天则带领预备队占据了一个能够总览全局的位置,冷静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刻度尺,测量着距离,计算着时间。

他们像一群最富有耐心的猎人,将身体彻底融入泥土和阴影之中,一动不动,等待着运送小鬼子物资的火车驶入死亡陷阱,等待着黎明时分,那一声打破寂静、点燃复仇火焰的巨响。

整个运动过程,就是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无声潜行。

依靠的是严格的纪律、高超的战术技巧、对地形的充分利用以及为前线弟兄分担压力的坚定信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