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2/2)
信中,张鲁向曹操表达了归降之意。
但提出两个条件:
其一,望朝廷莫将五斗米教列为 ,允其继续存续。
其二,欲将教主之位传予女儿张琪瑛。
这两条都在曹操接受范围内。
尤其第二条,对曹操更为有利。
虽说张琪瑛已是五斗米教圣女。
但她这身份的分量,全系于其父张鲁的教主之位。
若张鲁失势,圣女之名便形同虚设。
如今。
张鲁若将教主之位传给张琪瑛。
以她的威望,自然远不及张鲁。
此举虽能让五斗米教得以延续,却势必削弱其凝聚力,不会威胁曹操对汉中的掌控。
随后,张鲁在信中向曹操控诉刘璋与刘备暗中勾结。曹操对此颇为满意,认为张鲁“识时务”。既然张鲁愿降,曹操自然许诺保他日后做个富家翁。
如此一来,张鲁不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是归顺朝廷的命官,占据大义名分。“斥责”反贼刘备与刘璋,便成了张鲁的政治资本。
然而,关键并不在此。
信末,张鲁提出愿将女儿张琪瑛许配给曹操之子,且不挑剔人选——只要是曹操的儿子即可。显然,张鲁事先打探过:曹操眼下并无名义上的嫡子,无论是曹丕、曹植、曹彰,还是曹据、曹宇,皆为庶子。当然,卞夫人所生诸子实际已与嫡子无异。张鲁虽未明言,内心仍盼女儿能嫁入卞夫人一脉,即便为侧室也无妨。
曹舒阅毕书信,忽忆及史上张鲁降后的旧事——其女确实嫁给了曹操之子,联姻对象正是历史上的魏明帝挚友燕王曹宇。此人在演义中虽无笔墨,却堪称权倾朝野。
众所周知,魏明帝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首道任命五位宗室托孤大臣,以燕王曹宇为首,余下为秦朗、曹肇、夏侯献及曹爽。
曹宇乃曹操幼子,仅长曹舒数岁;
秦朗为曹操养子,曾征讨鲜卑立有战功;
曹肇系曹休之子;
夏侯献乃夏侯尚之子,夏侯惇侄孙;
曹爽则为曹真之子。
五人皆与曹舒私交甚笃,然而……
孙资和刘放的谏言,或是因曹舒已无法执笔,另一道遗诏悄然浮现。
那道遗诏直接将曹宇、秦朗、夏侯献、曹肇四人革职,仅留曹爽与司马懿辅政。
究竟哪一道遗诏才是曹舒本意,已无从考证。
但如今,历史轨迹已被……
他侧首望向曹操,问道:“阿翁打算应下张鲁联姻之事?”
曹操含笑点头:“又不是要我曹家嫁女,何乐不为?”
曹舒细想,确是如此。世人反对和亲,是因汉家女子远嫁异族。可若调转过来,汉家男儿迎娶外族公主,只要容貌尚可,似乎并无不可?
“阿翁欲让哪位叔父迎娶张鲁之女?”曹舒好奇道。
曹操笑而不答,片刻后意味深长道:“五斗米教扎根汉中数十载,教化三代百姓。其教主之女,对掌控汉中必有裨益。张鲁在信中极力夸赞其女,老夫倒想瞧瞧是否真如天仙。”
“若果真绝色,岂能便宜旁人?舒儿,阿翁本不欲干涉你的婚事,但若此女堪配,纳为侧室亦无不可。”
战火终究烧到曹舒头上。
细想倒也合理。张鲁之女自带政治筹码。历史上曹操将其嫁予曹宇,是因汉中已归刘备,短期难复。但如今张鲁归降,其女张琪瑛继任教主,五斗米教的号召力虽非举足轻重,却也不容小觑。
由曹舒纳之为妾,恰如其分。至于正室之位,张鲁之女尚不足匹配。
在老曹看来,他的长孙或许有朝一日能登上刘协现在的宝座。
张鲁的女儿显然配不上皇后的尊位。
做个侧室倒是恰到好处。
至于曹舒的年龄。
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