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心流》提升专注的技巧(2/2)
米哈里在书里总结了心流出现的几个条件,我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其实特别好理解:
1. 有一个“跳一跳能摸到”的目标
心流的目标,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具体、可执行的小事。
比如“今天把这篇报告写完”
“把厨房的油污彻底清理干净”
“学会一道新菜的炒法”。
目标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会觉得无聊;
也不能太难,太难了会觉得焦虑。
刚好是你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这种“跳一跳能摸到”的难度,最容易让人投入。
我之前学做面包,一开始就想做那种带花纹、口感松软的欧式面包,结果要么发不起来,要么烤得过硬,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越做越没信心。
后来我降低目标,先从最简单的吐司开始,跟着教程一步一步来:称量面粉、酵母、水的比例,控制发酵的温度和时间,揉面时耐心揉到出膜。
这个目标不难,只要认真做就能成功。
当我第一次烤出金黄松软的吐司,切片时能闻到麦香,那种成就感,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动力。
后来再慢慢尝试复杂的款式,反而越来越顺,每次做面包的过程,都能让我沉浸其中。
2. 能得到“马上就能感受到”的反馈
做一件事,如果很久都看不到结果,很容易半途而废。
而心流需要即时反馈,这种反馈不用等别人来评价,自己就能感受到。
比如打扫房间,擦干净一块污渍、整理好一堆杂物,看着房间一点点变整洁,这就是反馈;
比如跑步,每多跑一公里、每提高一点配速,身体感受到的力量,就是反馈;
比如写东西,一句话理顺了、一个段落有逻辑了,心里那种“对,就是这样”的笃定,就是反馈。
这种即时反馈,就像给动力车加油,能让我们越做越有劲儿。
我有个朋友是护士,她说给病人扎针的时候,最容易进入心流。
她的目标是“一次扎准,减少病人的痛苦”,反馈就是“针尖顺利刺入血管,回血正常”。
每次扎针,她都会全神贯注,观察病人的血管情况,调整进针的角度和力度,直到成功。
对她来说,这不是重复的工作,而是每次都有挑战、每次都有反馈的“修行”。
3. 注意力能“完全集中”,没有干扰
心流最忌讳的就是分心。
如果做一件事的时候,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被别人打扰,注意力就会被打断,很难进入状态。
我现在写东西,都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离书桌很远的地方,电脑上只打开文档,关掉所有弹窗通知。
一开始很不适应,总觉得“万一有人找我怎么办”,但慢慢发现,没有干扰的环境里,思路会特别清晰,写得又快又好。
原来不是我写东西慢,是之前的干扰太多,让我没法专注。
米哈里在书里说,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各种无关的事情占据,就会觉得疲惫不堪;
而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不仅不会觉得累,反而会充满能量。
4. 忘记“自己”,也忘记“时间”
这是心流最奇妙的地方。
当我们完全投入一件事时,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别人的眼光、忘记时间的流逝。
我有个爱好摄影的朋友,每次出去拍照片,能从早上待到傍晚。
他会蹲在路边拍一朵花,趴在地上拍一只蚂蚁,为了等一个好光线,能在同一个地方守很久。
他说,拍照的时候,他眼里只有取景框里的画面,脑子里只想着怎么构图、怎么调参数,完全忘了自己是谁,也忘了时间。
等他回家整理照片,看到那些满意的作品,心里满是欢喜。
这种“忘记自我”的状态,不是失去了自我,而是摆脱了自我的束缚。
我们平时总被“我做得好不好”“别人会不会喜欢”这些念头困扰,而在心流中,这些念头都消失了,只剩下事情本身和我们的行动。
这种自由感,是很多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其实总结下来,心流的核心很简单:找到一件你愿意花时间做的事,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然后享受过程。
它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只是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