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疗愈师的真心话(2/2)
她开始去做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慢慢地,瑞秋不再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了。
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和朋友恢复了联系,甚至开始尝试着接受新的感情。
她发现,失恋虽然痛苦,但也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让她变得更独立、更强大了。
瑞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谁还没在爱情里摔过跟头呢?
失恋的痛,就像一场重感冒,难受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总有一天会痊愈。
而这场“感冒”,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4. 洛莉自己:治疗师也需要被治疗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洛莉每天都在倾听别人的痛苦,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她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相,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但命运却给她来了一记重拳——她的男友突然和她分手,理由是“我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而你想要的,我给不了”。
分手的那一刻,洛莉彻底懵了。
她一直以为自己和男友是灵魂伴侣,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她甚至已经规划好了两人的未来。
但男友的突然离开,让她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作为心理治疗师,洛莉知道自己应该“理性面对”,应该“接纳现实”,但道理谁都懂,真正轮到自己时,却很难做到。
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工作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她想不通:“我那么努力地经营这段感情,为什么还是会失去?”
无奈之下,洛莉决定给自己找一位心理治疗师——温德尔。
一开始,洛莉很不适应,她习惯了倾听别人,现在却要把自己的痛苦暴露在另一个人面前。
她甚至会下意识地分析温德尔的治疗方法,想知道温德尔“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温德尔并没有被洛莉的“专业”吓到,他只是耐心地听她倾诉,时不时地问一句:“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慢慢地,洛莉放下了自己的“专业面具”,开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恐惧、愤怒和遗憾。
在温德尔的帮助下,洛莉慢慢看清:她之所以那么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分手,更是因为她对“爱情”和“未来”有着过高的期待。
她以为爱情应该是完美的,以为未来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却忘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未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洛莉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她并不是“万能的”,她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并不丢人,反而让她更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也让她的治疗更有温度。
后来,洛莉慢慢走出了分手的阴影。
她开始重新享受生活,和朋友一起旅行、看电影、吃美食;
她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
她发现,分手虽然痛苦,但也让她变得更真实、更通透了。
洛莉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被治愈。
哪怕你是心理治疗师,哪怕你懂得再多的道理,也不例外。
承认自己的脆弱,寻求别人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洛莉在书中告诉我们,心理治疗的真相:不是“灌鸡汤”,而是“照镜子”
很多人对心理治疗都有误解,觉得心理治疗就是“灌鸡汤”,就是让你“乐观一点”“想开一点”。
但读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之后,你会发现,心理治疗根本不是这样的。
1. 心理治疗的核心:倾听与共情
洛莉在书里说:“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这场对话的核心,不是治疗师给你讲多少道理,而是治疗师愿意花时间倾听你,愿意真正理解你。
在咨询室里,治疗师不会打断你,不会评判你,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会耐心地听你倾诉,让你把心里的委屈、愤怒、恐惧、遗憾都发泄出来。
有时候,治疗师甚至不需要说太多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能让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就像约翰,他一开始对心理治疗充满抵触,觉得“我没病,我不需要治疗”。
但洛莉没有强迫他,只是耐心地听他吐槽,慢慢地,约翰发现,终于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了,终于有人能理解他的压力了。
这种“被倾听”的感觉,让他慢慢放下了戒备,开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倾听者”。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孤独、痛苦,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真正听他们说话。
他们的家人、朋友可能会劝他们“想开一点”,可能会给他们提很多建议,但却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真正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而心理治疗师,就是那个愿意花时间倾听你、理解你的人。
在咨询室里,你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一切,不用害怕被评判,不用害怕被嘲笑。
这种“被接纳”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2. 心理治疗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
很多人以为,心理治疗就是“一次见效”,只要和治疗师聊一次,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但实际上,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伤口愈合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洛莉的来访者中,约翰做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朱莉做了八个月,瑞秋做了半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是一直都在进步,有时候也会退步,也会陷入痛苦和迷茫。
但洛莉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而是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鼓励他们,引导他们。
比如瑞秋,她一开始在咨询室里哭哭啼啼,什么都做不了。
但随着咨询的深入,她慢慢开始尝试着走出房间,尝试着重新生活。
虽然中间也有过反复,比如看到前男友的照片会情绪低落,遇到喜欢的人会不敢靠近,但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成长。
心理治疗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很多问题的根源,都藏在我们的童年经历、成长环境里,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起来自然也需要时间。
而且,改变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模式。
所以,如果你也想尝试心理治疗,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给治疗师一点时间,也给你自己一点时间。
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看到自己的变化。
3. 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消除痛苦”,而是“接纳痛苦”
很多人去做心理治疗,都是希望治疗师能帮他们“消除痛苦”,让他们从此再也不用面对烦恼。
但洛莉告诉我们,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消除痛苦,而是帮助我们接纳痛苦,和痛苦和平共处。
人生本来就是充满痛苦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学会面对痛苦,学会在痛苦中成长。
就像朱莉,她的痛苦是“生命即将结束”,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心理治疗没有让她的生命延长,也没有让她的痛苦消失,但却让她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命运,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学会了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再比如瑞秋,她的痛苦是“失恋”,心理治疗没有让她的前男友回心转意,也没有让她立刻忘记痛苦,但却让她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学会了重新认识自己。
所以,不要指望心理治疗能让你“从此无忧无虑”,这是不现实的。
心理治疗能做的,是帮你看清痛苦的本质,帮你找到面对痛苦的勇气和方法,让你在面对痛苦时,不再那么无助,不再那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