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22章 认识《理想国》:一本对话未来的书

第22章 认识《理想国》:一本对话未来的书(2/2)

目录

最扎心的是第三种观点:“坚守正义就是吃亏!”比如老实人做生意童叟无欺,反而赚得少;投机取巧的人缺斤短两,却发了大财。放到现在,就是“好人没好报”的吐槽。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苏格拉底没直接给答案,反而开了个“脑洞”:“咱先别纠结个人正义,不如先想想国家的正义。就像你看不清一粒米的好坏,抓一把米放盘子里,不就清楚了?”

接下来,苏格拉底就开始“搭积木”,构建他心中的“理想城邦”。首先得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吧?于是农夫种地、工匠做家具、商人跑买卖,大家各干各的,分工明确,这就是“低配版城邦”。可日子好了,有人就想作妖了:想吃山珍海味,想穿华丽衣服,甚至想抢邻居的地盘,战争就来了。这时候就得有“保安队”——军人出场。

但军人不好当啊,得能打,又不能欺负老百姓。苏格拉底出了个招:“得给他们搞‘双重教育’!”身体上练肌肉,学格斗,培养勇敢劲儿;精神上看正能量故事,学美德,培养节制心。他还特别较真:“那些神话里说神仙打架、英雄耍脾气的内容,都得下架!不然小孩学坏了咋整?”这想法放到现在,不就是咱们对影视、游戏内容分级的雏形嘛,不得不说,柏拉图这“编剧”真是“超前剧透”了教育的重要性。

城邦有了“保安”,还得有“cEo”——统治者。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提出,普通人容易被欲望冲昏头,贪官污吏只会中饱私囊,只有那些一门心思追求真理、不贪钱不爱权的哲学家,才能当“大领导”,这就是着名的“哲学王”理论。这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就像现在说“让大学教授去当市长”一样颠覆认知。柏拉图自己也知道不现实,还借苏格拉底的嘴自嘲:“要么让哲学家当国王,要么让国王学哲学,不然这理想国就是空想。”

为了让“保安”和“cEo”专心干活,柏拉图又通过苏格拉底抛出个惊世骇俗的建议:“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他觉得,人一有自己的钱和房子,就会变得自私;一有家庭,就会偏心自家孩子,不顾集体利益。所以他主张,军人和统治者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财产归大家共有,孩子生下来由城邦统一抚养,从小接受一样的教育。这想法现在看确实太极端,就像“强制要求大家都过集体生活”一样不切实际,但咱得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是想打造一个“没有私心、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啊!

聊完国家,苏格拉底又把话题拉回咱每个人身上。他说,人的灵魂就像一个小国家,也分三个部分:“理性”是国王,负责思考判断;“激情”是军人,负责执行命令;“欲望”是普通民众,负责吃喝玩乐。啥叫正义的人?就是让“理性”管得住“激情”和“欲望”,别让自己跟着感觉走,被欲望牵着鼻子跑。比如有人想熬夜打游戏,“理性”站出来说“明天要上班,得早睡”,这就是正义的灵魂在起作用;要是忍不住打了一整晚,就是“欲望”战胜了“理性”,灵魂就乱套了。

柏拉图还借苏格拉底戳破了一个真相:“真正的幸福不是赚多少钱,而是灵魂过得踏实。”你看那些靠坑蒙拐骗发财的人,夜里睡觉可能都怕被人找上门;而坚守原则的人,哪怕日子普通,心里也安稳。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现在很多人忙着内卷搞钱,却越忙越空虚,不就是因为丢了“灵魂的秩序”嘛。

除了这些,《理想国》里还有很多“神预言”。比如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分析不同政体的好坏,说民主制虽然听起来公平,但如果大家都没脑子,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最后变成独裁统治。看看历史上那些暴君的崛起,还真被他说中了。他还吐槽过“流量明星”似的艺术家,说有些艺术作品只追求好看、刺激,不传递正能量,会带坏大家的价值观。这和现在我们吐槽某些低俗短视频的道理,简直如出一辙。

书的最后,苏格拉底讲了个“厄尔神话”收尾:有个人叫厄尔,战死之后又复活了,他说灵魂转世时,今生做过好事、坚守正义的人,来世就能选个好人生;作恶多端的人,只能选悲惨的命运。这个神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核心意思很简单:“做人得凭良心,选择皆有后果。”

可能有人会说,《理想国》里的很多想法都不切实际,比如“哲学王”和“取消家庭”,在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经典,就像我们看科幻电影不是为了复制电影里的世界,而是为了启发思考一样。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啥是正义?”“咋过好这一生?”“怎样的社会更靠谱?”——这些问题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值得我们琢磨。

现在再翻开《理想国》,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一本高冷的哲学书,而是柏拉图这位两千多年前的“编剧”,借着苏格拉底的嘴,和你唠嗑、吐槽,给你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它提醒我们,别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守好内心的“正义”,才能活得踏实、活得明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