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镜盾计划(2/2)
核心思想在于:利用“灵犀”系统对鸭首人生物信号网络的深入理解,主动制造虚假信号,欺骗、误导甚至瘫痪敌人的感知和指挥系统。
穆婉茹深吸一口气,率先表态:“理论上有可行性,但执行层面挑战空前巨大。”她迅速进入状态,眼神恢复了技术专家的锐利,“这不再是简单的干扰,而是要进行复杂的‘信号伪造’。我们需要模仿不同级别鸭首人单位的信号特征,模拟出根本不存在的巡逻队、伪造遭遇战的求救信号、甚至尝试向敌方单位发送错误的指令。这需要极其精确的模型和对它们通信规则最深层的理解。”
荆无棣再次成为关键。他需要极其精确地感知和描述不同型号鸭首人单位信号的独特“指纹”——其脉冲频率、能量波动、信息素编码的细微特征。这要求他长时间处于高度专注状态,将异变的手臂仿佛最精密的传感器般运用到了极致,捕捉并记忆着那些非人的、充满侵略性的通信模式。
接下来的日子,是无数次失败和调整的循环。最初尝试发出的虚假信号漏洞百出,要么瞬间被识破,引来更严厉的试探性攻击(一次模拟攻击甚至导致外部防御工事被重点扫描,险些暴露薄弱点);要么模仿度不够,无法引发敌方单位的任何反应,白白浪费能量。
最惊险的一次,他们尝试模拟一个“高级军官”的指令,意图让两支巡逻队产生混乱。指令发出后,目标区域的两支鸭首人小队果然信号剧烈波动,发生了短暂的对峙和行为冲突,指挥室内众人几乎要欢呼起来!然而,仅仅十几秒后,一股更宏大、更冰冷的意志(很可能是区域指挥官或母巢本身)介入,发出了强力的纠正指令,瞬间平息了混乱。紧接着,一股强大的定向扫描波束就朝着虚假信号的发射源大致方向扫来,方舟险些因此彻底暴露。那一次,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每一次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穆婉茹带领技术团队熬夜分析数据,不断调整算法、加密方式和信号注入时机。荆无棣则不断修正自己的感知模型,努力理解敌方信号中那些代表身份、优先级和上下文关系的隐藏信息。他们发现,越是模仿低级别、执行简单重复任务的单位信号,成功率越高;而越复杂的指令,越容易被母巢的宏观调控层迅速覆盖和纠正。
经过无数次近乎绝望的尝试和优化,“镜盾”的第一个实战应用模块——“幽灵巡逻队”——终于被开发出来。
系统可以在“灵犀”地图上选定区域,生成一支完全虚拟的鸭首人巡逻队信号。这支“幽灵巡逻队”会按照预设路线移动,其信号特征与真实低阶单位无异,甚至会与真实单位的信号发生符合规则的简单交互(如收到问询信号时发出“一切正常”的响应,遇到高级别单位信号时模拟出“避让”行为)。
决定性的测试时刻到来。当一支真实的鸭首人巡逻队按照其固有路线,即将进入方舟外围警戒区时,“镜盾”系统悄然启动。一支“幽灵巡逻队”的信号被精准投射到真实巡逻队的前方路径上,模拟出“该区域已被另一单位覆盖巡逻”的状态。
真实巡逻队的行动立刻出现了迟滞。它们的信号流显示出明显的“困惑”和“路径重新规划”的模式。它们在原地徘徊、扫描了片刻,似乎在确认这突如其来的“友军”状态。最终,在持续了令人窒息的半分钟后,它们竟真的按照鸭首人信号网络中的规则逻辑,改变了路线,转向了系统为它们“安排”的另一个“空缺”区域!
方舟指挥室内,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带着巨大释放感的欢呼!成功了!他们第一次主动地、成功地欺骗了敌人,兵不血刃地化解了一次逼近的危机!
虽然每个人都清楚,“镜盾”目前只能应对低强度、规则简单的巡逻队,且无法持久(时间过长或频率过高容易被更高层级系统检测出异常),但这无疑是零的突破。它证明了鸭首人的生物信号网络并非无懈可击,存在着利用其自身规则进行欺骗和操纵的可能性!
荆无棣疲惫却欣慰地闭上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穆婉茹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那只异变却此刻显得无比可靠的手臂,眼中充满了敬佩与爱意。他的能力,终于从单纯的“躲避”和“预警”,进化到了初步的“操纵”与“欺诈”。尽管这操纵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他知道,这是绝境中人类必须掌握、必须学会使用的技能。这面以智慧和勇气铸就的“镜盾”,将成为他们在这片黑暗森林中活下去的新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