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搞风搞雨?不如来当“模范地主”!(2/2)
赵歧心中疑窦丛生,他脱下官服,换上儒衫,在东海、琅琊、彭城三郡暗中走访。
他与田间的老农攀谈,老农掰着手指给他算账:“以前租地主的田,收成好歹,一半都得交上去。现在好了,俺们给刘使君种地,只交三成,剩下的全是自家的!官府还派人帮俺们修渠,送种子,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又寻访那些将土地投入“商屯”的小地主,他们非但没有怨言,反而喜笑颜开:“把地交给官府统一打理,我们按股份分红,年底一算,比自己费心费力收租还多!这叫啥?哦对,叫‘投资’!现在谁还当地主收租啊,都当‘股东’等分红!”
走访三县,赵歧没有听到一句怨言,所见所闻,尽是百姓对刘备的拥戴和对新生活的赞美。
他站在一座新落成的粮仓前,看着一车车金黄的谷物被运入其中,那充盈的景象,与他来时路上所见其他州郡的萧条破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着身边的随从喃喃自语:“原以为是乱政,没想到……此非乱政,乃真仁政也。”
秋收大典如期而至。
高台之上,刘忙亲自将一块刻有“首季丰收”的银牌,挂在了徐氏老农的脖子上,又将“模范地主奖”的鎏金牌匾,郑重地交到了吕虔手中。
他面向台下数千名来自徐州各地的代表,声音通过简易的扩音装置传遍全场:“诸位乡亲,诸位同道!从前,我们徐州的士绅地主,靠收租活命;农人佃户,靠天吃饭。天灾一来,便是流离失所!”
“但从今以后,这一切都将改变!”刘忙手臂一挥,指向无垠的田野,“今后,地主要靠投资致富!官府做你们最大的保障,让你们的每一分投入都有回报!而我们勤劳的农人,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谁愿意种地,谁就是徐州的功臣!谁愿意投资农业,谁就是徐州的英雄!”
“土地,不再是束缚我们所有人的枷锁,而是我们共同富裕的基石!我刘忙在此立誓,只要我一日在徐州,便要让这片土地上,再无饿殍,人人有饭吃,户户有余粮!”
话音刚落,台下豪强士绅们面面相觑,眼中的疑虑、贪婪、激动交织在一起。
片刻的沉默后,一名彭城豪强猛地站起身,高声喊道:“我愿献出名下五千亩地,加入商屯!就按州牧大人说的,三七分账!”
一人带头,应者云集。
“我等也愿!”
“算我一个!”
就在群情激昂之际,赵歧排开众人,缓缓走上高台。
他没有说话,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卷黄绢,当众展开。
“奉天子诏!”
四个字一出,全场瞬间鸦雀无声。
赵歧清了清嗓子,朗声宣读:“徐州牧刘备,仁政惠民,屯田安邦,使流民归心,仓廪充盈,功在社稷。特晋‘镇东将军’,加节钺,许开府治事!钦此!”
诏书念罢,整个会场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刘使君威武!”
“镇东将军!”
几乎是同一时刻,刘忙的脑海中,系统提示音轰然炸响:
【叮!“仁治制度化”成就达成!恭喜宿主获得朝廷正式认可,您的制度具备了可复制性与权威性!解锁“政务类任务链·第二阶段”,开启“郡国经济模型”推演功能!】
刘忙接过赵歧递来的镇东将军印绶与节钺,入手冰凉而沉重。
他没有理会系统的提示,也没有在意众人的欢呼,只是转过身,再次望向那片刚刚收割完毕、露出褐色土壤的无垠稻田。
土地不会说谎,它用最丰硕的果实,回报了所有人的辛劳与信任。
他低声喃喃,仿佛在对这片土地,也对自己说:“这天下,乱了太久了……是时候,让土地自己说话了。”
而在数百里外的长江南岸,一名信使打扮的男子正策马疾驰。
他悄然离开了刘表治下的荆州地界,怀中紧紧裹着一份连夜抄录的《徐州屯田章程》。
他身后,襄阳城的蒯良正站在高楼上,遥望北方,目光深邃。
一场围绕土地与粮食的风暴,正以一种远比刀兵更深刻的方式,悄然席卷九州。
秋收大典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整个州牧府都沉浸在丰收与晋升的双重喜悦之中。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洋溢着乐观情绪的午后,糜竺却脚步匆匆地穿过回廊,脸上不见往日的精明与喜色,反而带着一丝凝重的忧虑,径直走入刘忙的书房。
他一进门,便拱手道:“主公,粮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