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融汇(1/2)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场看似平常的医学学术会议,却因“星火计划”中期评估与发展峰会的同期举行,吸引了远超寻常的关注。不仅国内医疗界、政策研究机构的代表云集,更有来自who、Ecdc等国际组织的观察员,以及像卡洛斯医生这样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践行者。
苏晚晴作为会议总协调,忙碌地穿梭于各个会场,确保着每一个环节的顺畅。她身着剪裁得体的职业装,从容镇定,举手投足间已是一位能驾驭大局的领导者。只有偶尔瞥向主席台那个空着的、属于林默的位置时,眼底才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牵挂。
张浩从阿里风尘仆仆赶来,高原的阳光在他脸上留下了更深的烙印,却也让他目光更加坚毅。他带着厚厚一摞来自世界屋脊的临床数据和一手经验,准备为高原疾病的防治争取更多的资源。
陆青屿和马库斯一同抵达,他们带着“海燕计划”在基里维纳的成功经验与挑战反思,也带来了与国际专利流氓周旋的最新进展。两人的默契,已从工作延伸至生活。
阿邓医生从怒江赶来,代表着已然成熟的“峡谷中心”和无数被点燃的本地火种。他的汇报,将证明“星火”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
会场内,讨论热烈而深入。张浩关于高原心脏病的报告,引发了对于特殊环境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新思考。陆青屿展示的“星火智慧云平台”及其在基里维纳设备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让所有人看到了数字化和开源协作在普惠医疗中的巨大潜力。阿邓带来的基层运营数据和患者故事,则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了这一切努力的价值。
然而,在辉煌的报告与热烈的讨论背后,一股潜流也在涌动。王副院长虽未到场,但其代表的旧有势力并未完全消散。关于“星火计划”好高骛远、忽视基础医疗”、“过度依赖个人英雄主义,体系脆弱”的论调,仍在某些小圈子里流传。最终的评估意见和未来的资源倾斜,依然存在着变数。
会议间隙的茶歇,核心团队成员自然而然地聚到了一起。
“林老师呢?”张浩忍不住问苏晚晴,“这么重要的会议,他不到场,会不会……”
苏晚晴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理解与一丝神秘:“他说,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必须在今天完成。他会赶在明天闭幕总结前回来。”她顿了顿,看向众人,“而且,他让我们替他,向各位宣布一件事。”
众人皆是一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