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神级外科:从边境医生开始 > 第219章 星火战场

第219章 星火战场(1/2)

目录

“华夏医学创新奖”的评审会场,设在京城一家历史悠久、氛围庄重的宾馆会议厅。深红色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空气中弥漫着茶香与一种无形的、压抑的张力。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国内医学界泰斗级的专家、两院院士以及相关部委的领导。林默作为最年轻的特邀评审,坐在靠后的位置,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

评审已进入最后阶段,焦点集中在两个项目上:一是“星火计划”及其代表的普惠医疗系统创新;另一个,则是李院士牵头、康华医疗等大力支持的“启明”智能心脏手术机器人系统。

李院士的陈述极具感染力。他展示了机器人精准稳定的操作臂、高清立体的视觉系统、以及能够过滤人手生理性震颤的先进算法。视频中,机器人在模拟心脏上完成着精密的缝合,分毫不差。

“……‘启明’系统,代表了心脏外科未来的方向——极致精准、无限稳定、突破人类生理极限!”李院士声音洪亮,“它将推动我国心脏外科技术站上世界之巅,是真正的高科技、硬实力!”

他刻意避谈了这台机器高达数千万元的售价,以及单次手术耗材动辄数十万的惊人成本。

轮到评审提问环节,一位资深院士看向林默,语气温和却带着考较:“林默教授,你和‘星火计划’的模式,与李院士的机器人项目,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新路径。你如何看待这种技术路径上的差异?”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默身上。李院士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在等待这个年轻人如何为“落后”的徒手技术辩护。

林默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看李院士,而是面向全体评审。

“李院士的项目非常精彩,展现了工程学的伟大成就。”他先给予了肯定,但话锋随即一转,“但是,我认为评价一项医学创新的价值,首要标准不应仅仅是技术的‘高度’,更应是其服务的‘广度’与解决的‘痛点’的深度。”

他操作电脑,调出了一张图表,上面清晰对比了两种模式的核心数据。

“一台‘启明’机器人,其购置和维护成本,足以在怒江峡谷建立两个设备完善的区域性心脏中心,并维持运营数年。它一次手术的耗材费用,可以让‘星火计划’完成数十台复杂先心病矫治手术。”

他没有提高音量,但每一个数据都像重锤,敲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我们创新的出发点,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是让技术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林默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权威们,“‘星火’所做的,不是否定高技术,而是探索如何让高技术‘落地’,如何将其核心逻辑提炼、简化、适配,让它能服务于最广大的患者群体。我们追求的不是少数人在塔尖的舞蹈,而是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医疗庇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