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合纵连横(1/2)
“星火计划”专项工作组在苏晚晴的统筹下高速运转起来。她调集了滨海附一院最精锐的行政、数据和文案团队,并邀请了卫生经济学和政策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作为顾问。基于“星火”数年来积累的庞大数据库,一份厚达数百页、数据翔实、论证严谨的 《“星火计划”模式综合评估报告》 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报告不仅用铁一般的数据证明了“林默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详细分析了该模式在降低患者疾病负担、节约医保基金、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报告还附上了大量来自江源、岗巴、怒江的真实患者案例和长期随访结果,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这份报告被韩老通过特定渠道,直接呈送到了能影响医改决策的最高层面。同时,报告的精华版也被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简报,在相关部委和智库中广泛传阅。
几乎在同一时间,张浩在岗巴组织的 第一期“星火计划”普惠心脏外科技术与管理研讨会 也如期开幕。令人意外的是,报名人数远超预期。除了许多地市级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些来自中西部省份、同样在基层默默奋斗的学科带头人。
研讨会上,张浩和阿邓等人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林默术式”的技术细节、培训要点、以及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开展手术的经验和教训。他们不回避问题,坦诚交流在设备匮乏、人才短缺情况下遇到的困境和解决方案。
一位来自西北某贫困地区医院的王主任激动地说:“我们那里情况比怒江好不了多少,很多先心病孩子因为没钱、没技术,只能拖着,最后……听了你们的课,看了你们做的事,我觉得有希望了!我们想学,我们不怕苦!”
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参会者当场就表示希望派医生到岗巴或怒江进行长期进修。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实践的凝聚力,开始在这些基层医生中间形成。
林默发出的个人邀请,也得到了诸多响应。一些早已对行业内唯论文、唯耗材、唯项目导向感到厌倦的资深专家,纷纷来到滨海或怒江参观交流。他们被“星火”纯粹的理想和扎实的工作所打动,许多人公开表示支持,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星火”发声。
“华东联盟”试图孤立“星火”的企图,在“星火”主动开放、合作共享的姿态面前,反而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和格局狭隘。
对手显然没有料到林默团队的反应如此迅速且有力。他们精心策划的舆论抹黑,在《评估报告》的扎实数据和众多同行支持的声音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几天后,一个更重要的消息传来:在讨论《创新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细则的部门联席会议上,多位专家引用了“星火”的评估报告和案例,强烈建议政策应鼓励和支持像“星火”这样真正惠及百姓、提升基层能力的创新模式,而非仅仅盯着那些堆砌高值耗材的“伪创新”。
会议风向因此发生了微妙转变,倾向于设置过高技术壁垒和付费门槛的提议遭到了广泛质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