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风暴前的暗涌与无声的证据(1/2)
龙泉工作站仿佛进入了一种高速且平稳的运转轨道。手术例数突破二十五例,林默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的流程愈发标准化,胡一山团队中两名悟性较高的医生,已经能在张浩或赵德明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手术步骤。陆青屿的数据模型不断迭代,甚至开始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进行更精细的术前“功能孤岛”识别和手术路径规划。
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愈发湍急。
一份由医院纪检办公室和审计科联合签发的《关于对杂交中心龙泉工作站经费使用及对外合作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的通知》,正式送达。通知措辞官方,但要求提供的材料清单却细致到近乎苛刻,包括所有与瑞泰合作的邮件往来、耗材采购的每一张发票底单、甚至团队成员在龙泉期间的差旅补助发放记录。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他们这是想从财务上找突破口。”苏晚晴面色冷峻,迅速组织人员整理资料,“幸好我们所有账目都清晰透明,与瑞泰的合作也有正式协议。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了消耗我们的精力,制造紧张气氛。”
几乎同时,医院学术委员会发来一份“质询函”,要求林默就“林氏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的命名规范、知识产权归属以及在院外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的伦理合规性做出“详细说明”。这显然是王副院长利用其影响力,在学术层面发起的又一轮攻击。
林默对这两份文件的态度出奇地平静。“按事实回复。”他言简意赅,注意力依旧集中在下一台手术的术前讨论上。他似乎笃信,只要技术本身足够硬核,这些行政手段终将是徒劳。
网络上,新一轮的舆论攻击悄然升级。这次不再是模糊的影射,而是出现了几篇看似“业内人士”的匿名爆料文章。文章详细“揭露”了林默团队在龙泉“享受特殊待遇”,占用当地最优医疗资源,手术收费高昂(尽管实际上对贫困患者多有减免),并暗示其与瑞泰公司的合作存在“灰色利益输送”,甚至捕风捉影地提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等问题。文章巧妙地将个别现象扩大化,利用公众对医疗腐败的天然反感,试图将林默团队塑造成“打着高科技幌子敛财”的负面典型。
这些文章在特定渠道被大量转发,虽然尚未进入主流视野,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发酵,甚至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跑到杂交中心和苏晚晴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言质疑。
“康拓这次学聪明了,不再直接攻击技术,而是攻击我们的动机和品行。”苏晚晴快速浏览着舆情报告,眼神锐利,“他们想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的公信力。”
就在团队积极应对来自行政和舆论的双重压力时,一直沉默于数据世界的陆青屿,在一次例行的基层医疗设备使用情况数据分析中,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但不容忽视的异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