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64章 水车下桩

第64章 水车下桩(2/2)

目录

陈睿站在岸边,看着这忙碌的景象,忽然觉得这太平河的水,仿佛已顺着还没挖好的渠道,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他摸出怀里的图纸,——这不仅仅是一张水车图,更是两百户人家对好日子的盼头。

“郎君,你看这支架的位置,”王木匠忽然喊他,“是不是再往外挪半尺?”

陈睿走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终南山在晨光里青得发亮。他笑着点头:“就依王师傅的,挪半尺。”

眼看着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陈睿心里安稳了不少。

转头跟张正堂说:“伯父,酒楼开张的日子定了吗?”

张正堂正看着后生们在河里清淤,闻言转过身:“定了,下月初六,选了个黄道吉日。后厨的事情有萧丰领头带着徒弟,又选了几个小徒弟,前堂的伙计也招好了,过几天可以先试菜,”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我让人在酒楼后院辟了个小间,专门给你留着,往后你要是有朋友想小聚,直接去就行。”

陈睿笑着摆手:“伯父想得周到,到时候,我请太子先来尝尝味道,太子应该巴不得来蹭饭。”

“蹭饭好啊。”张正堂眼睛一亮,“太子是储君,跟他交好,对你没坏处。还有宿国公府的两个小子,那俩小子看着皮,心眼不坏,上回我去你院里,还见程处默帮刘磊修木剑呢。”

两人正说着,河湾里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第一个支架桩被夯进了土里,四个后生抬着夯石,喊着号子,“嗨哟”一声落下,桩身又往下沉了半尺。

王木匠拿着锤子敲了敲桩头,听着那沉闷的响声,满意地点头:“够结实!”

刘老汉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刚从家里带来的小米粥:“陈郎君,张郎君,喝口热的暖暖身子。俺家老婆子凌晨就起来熬的,放了点小米,稠着呢。”

张正堂接过碗,喝了一大口,咂咂嘴:“香!比城里酒楼的粥还地道。这样,每天都熬一锅送来,另外每天搞点肉食,让这些工匠们吃饱喝足。村里来上工的,刚才小郎君说了,管一顿饭,每天工钱二文。”说完又掏了两个银饼子给刘老汉。

刘老汉笑得合不拢嘴,皱纹里都盛着笑意,“多嘴小郎君!多谢小郎君!咱太平村的人这下有福了!那我叫老婆子再多熬点。郎君放心,咱一定把这伙食安排得明明白白。”

说完就赶回家安排去了。

看着刘老汉的背影,张正堂叹道:“你这封地虽偏,人心倒齐。”

“或许就是日子苦,才更懂抱团吧。”陈睿望着河湾里忙碌的身影,后生们正互相泼着水打闹,老汉们坐在田埂上说笑,阳光透过晨雾洒下来,把每个人的身影都镀上了层金边。

日头爬到头顶时,清淤的活计已近尾声。

河湾里的淤泥被清到岸边,堆成一个个小丘,散发出湿润的土腥气。

秦老汉指挥着挖导流渠,锄头起落间,渠沟的轮廓渐渐清晰,像条蜿蜒的银蛇,从上游一直通向水车的位置。

“差不多了,”张正堂看了看日头,“我得回城里看看酒楼的装修,牌匾昨天刚挂上,不知道漆干了没。”

他拍了拍陈睿的肩,“这里有王师傅和秦老汉盯着,出不了岔子。你要是得空,明天来趟酒楼,咱们合计合计试菜和开张那天请哪些客人。”

“好。”陈睿点头。

张正堂,陈睿又去看竹筒的晾晒。

村民们已从终南山砍回了几十根竹子,截成三尺长的段,劈开后摊在河岸的空地上,竹片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

王木匠正拿着刨子细细打磨竹片边缘,防止毛刺扎手:“晾上半个月,等竹片里的水分收得差不多了,就能编竹篾,绑轮辐正好。”

“秦师傅,导流渠挖得怎么样了?”陈睿走到渠边,只见渠底已露出湿润的黏土,踩上去软软的,却不陷脚。

秦老汉用长杆量了量渠深,铁尺没入泥土一尺五寸,正好达标:“再过两天就能通水。你看这坡度,一寸高,一丈远,水肯定流得欢。”他指着渠岸,“得在两边插上些柳条,既能挡土,长大了还能护岸,一举两得。”

陈睿觉得有理,立刻让村正安排人去折柳条。

午后的阳光渐渐变得暖起来,河湾里的号子声、说笑声、水流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节。

陈睿站在岸边,望着那渐渐成形的水车框架,心里忽然觉得,这太平河的水,不仅能浇活田地,更能浇活人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