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精盐司章程(2/2)
“可。”李世民颔首,语气斩钉截铁,“传旨下去,让张正鹤即刻卸吏部差事,专司精盐司监正。盐业责任重大,品级定为正五品上,加授‘盐铁使’衔,方便调度各方。另赐他金鱼符一枚,可调动沿途折冲府兵丁,遇阻挠者,先斩后奏。”
“臣遵旨。”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声应道,两人心中都清楚,这“先斩后奏”四字,既是陛下对张正鹤的绝对信任,更是对精盐之事势在必行的决心——毕竟那些盘踞在山东、河北的世家盐商,绝不会轻易让出这块肥肉。
李世民继续翻阅文书,目光落在生产条例上。
“凡精盐作坊,皆由朝廷直辖,设监作官二人,工匠需登记造册,家眷住址报备,不得私传提纯之法。每月需向精盐司递交产盐量报表,误差不得超过十石。”
旁边用朱笔批注着一行小字:“西作坊为总坊,关中先设十处分坊,月产精盐不得少于四万石,其中下等盐需占六成。”
“四万石?”他抬眼看向杜如晦,眸中带着几分考量,“这个数目,能满足关中所需吗?可别到时候百姓买不到盐,又要去买私盐。”
杜如晦早有准备,从容回道:“臣已让户部反复核算。关中百姓约四十万户,一户按五口,每月用盐最多不过两斤,总共四百万斤,折合四万石,实际应该用不了这么多,可作他用。且分坊可逐步增设,待工匠技艺纯熟,月产十万石亦非难事。”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账册,双手呈上,账册封皮上“关中民户用盐细账”几个字已有些模糊,“这是臣让户部主事逐县核对的细账,每户用盐量、各州县人口数都记在上面,连长安周边的村镇都一一标注,陛下可过目。”
李世民接过账册,翻开几页,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得密密麻麻,不由得点头道:“你们考虑得周全,比朕预想的还要细致。”他又翻到下一页,见“至于提纯之法,臣已让工部将过滤、熬煮的步骤刻成木版,工匠只需按图操作,核心技艺只传监作官与提举二人,每月需立下保密文书,若泄密,株连三族”的条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株连三族虽严,却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这提纯之法若是泄露,精盐便失了优势。”
说罢,他继续翻阅文书,目光落在贩运条目上。
“官车押运,每车配护卫五人,皆从玄甲军抽调,身家清白者。沿途州县需设盐仓,仓门用铜锁,钥匙由盐仓令与押运官各执一把,凭文书交接,文书需加盖精盐司与州县官双印……”
他指尖在“文书交接”四字上点了点,纸页被按出轻微的褶皱,“这点考虑得好。盐商私贩最擅勾结沿途官吏,有军士护卫看管、双印文书核验,算是给精盐加了双保险,或可断其私通之路。”
房玄龄接口道:“臣还在条例中加了一条‘贩运损耗不得过一成半’。从前官盐运输,损耗常过半,多是官吏与押运兵丁中饱私囊,将损耗的盐私自售卖,最后再把账算在‘路途艰险’上。如今定死数目,损耗超者需按价赔偿,若查实是监守自盗,杖责四十,流放岭南。”他顿了顿,语气凝重,“臣已让刑部拟了配套的刑罚细则,从杖责到流放,每一条都有明确规定,保证有法可依,不会让贪官污吏钻了空子。”
李世民微微颔首,手指继续翻动文书,直到翻到最末一页的售卖条例。
上面写着的,正是前日长孙皇后提议的分等定价:“上等盐每斗两百六十百文,色白如霜,味纯正,颗粒细匀,供士族富商;中等盐一百文,色白,无苦涩味,颗粒略粗,供商户作坊;下等盐三十文,略苦涩,色微白,颗粒粗,供平民。各州县设‘精盐铺’,由精盐司直辖,铺长需每旬上报销量,不得擅自提价。”
李世民沉吟不语,这下等盐,其实也就是以前盐池精盐的品质了。
旁边还附着一张各地盐价对比表,山东私盐已炒到百五十文一斗,江南甚至高达两百文,而朝廷定下的价格,显然亲民得多。
“这定价,怕是会惹来盐商不满。”李世民指尖在对比表上轻叩,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那些盘踞山东、河北的世家,靠着私盐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朝廷要断他们的财路,怕是要跳脚了。”
“不满也得受着。”杜如晦语气坚定,袍角在晨光中微微颤动,“臣已让刑部拟了《禁私盐令》,凡私贩盐十石以上者,处绞刑,家产充公;五石至十石者,杖责八十,流放三千里;五石以下者,杖责五十,罚铜百斤。另外,臣已让京畿卫所暗中查访长安周边的私盐窝点,打算先拿几个大头祭旗,看谁还敢顶风作案。”
李世民放下文书,起身走到殿外。晨光已穿透薄雾,照在太极殿的鸱吻上,那对琉璃瓦制成的兽吻在阳光下泛着一层金辉,仿佛要腾飞而起。
他望着远处的宫墙,墙头上的琉璃瓦如同一道金色的长龙,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长安城的尽头。
“克明、玄龄,你们可知,这精盐不仅是利国,更是安民。”
他沉声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那日朕去西作坊看了,滤出的盐渣能堆成小山,里面竟有碎石、草屑,还有不知名之物。百姓吃了这么多年脏盐,是朝廷欠他们的。”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锋,扫过杜如晦、房玄龄与陈小九三人:“这定价,下等盐不仅要按三十文卖,还要保证成色,绝不能因为便宜就掺杂质、以次充好。朕要让关中的百姓都知道,朝廷出的盐,既干净又实惠,比那些私盐贩子的脏盐强百倍!往后,咱们大唐的百姓,该吃干净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