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新秩序的引力(1/2)
“原则宣示与能力保密相结合”的策略,如同在混沌的棋局中落下了一颗定式。它并未立即扭转乾坤,却清晰地标明了弈者的风格与底线。当共和国以沉稳而坚定的姿态,在外交辞令中嵌入对“隐秘突防”与“战略基础设施安全”的关切后,国际战略圈内那股因“铸鼎”威慑而引发的躁动与猜测,开始被一种更加审慎的观察与计算所取代。
引力的具象化
“探针”网络这枚沉入地缘政治深潭的巨石,其引发的“引力偏移”效应,开始以更具体的形式显现。
之前尚在摇摆的南太平洋岛国,最终正式宣布,将那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的开发与运营权,授予了一家由共和国资本主导的国际联合财团,项目规划明确侧重于“民用商贸与海洋科研”。此举被视为该地区力量格局重塑的一个明确信号。
同时,来自中东某重要产油国的王室特使,通过绝密渠道抵达北京,随后719厂接到通知,将参与一个代号“明珠”的、高度敏感的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某些前沿广域感知技术”(明确指向“探针”的简化或衍生版本),为其关键能源设施和海上运输线构建一套“非侵入式、抗干扰的区域安全预警系统”。这标志着,“铸鼎”技术所代表的威慑力,正在被转化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具有极高价值的“安全公共产品”,开始吸引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
甚至,一直态度强硬的国军方,其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一份内部评估中,也不得不承认,“在‘探针’网络有效覆盖区域内,传统力量投送模式的风险与成本已被重新评估”,并建议“优先发展在该环境下的生存性、弹性指挥与不对称反击能力”。这等于变相承认了“铸鼎”系统在特定区域内已建立起的事实上的“拒止优势”。
“规则”的雏形与博弈
外部世界对“新规则”的渴望与博弈也愈发清晰。
联合国框架下,关于“外太空行为准则”的谈判骤然加速。对方阵营极力推动加入“禁止在轨部署具备主动探测与识别功能的、能量型非合作目标传感系统”的条款,其针对性和技术描述的精确度,表明他们背后有着顶尖科学顾问团队的支撑。
而共和国代表团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准则”应优先关注“对地球表面关键民用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的、具有攻击性的太空资产”,并强调“主权国家拥有利用一切合法手段维护其领土、领空及临近空间安全的固有权利”。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的背后,是双方对“探针”网络法律地位和行动边界的话语权争夺。
与此同时,之前那些希望获得“安全庇护”的友好国家,其诉求也变得更为具体。他们不再满足于原则性的承诺,而是开始询问:当他们的船只航行在特定海域,或他们的经济专属区上空出现不明飞行器时,能否在某种机制下,获得来自“铸鼎”系统的、经过滤和授权的“安全态势提示”?
这给719厂提出了一个极其现实且复杂的课题:如何在不暴露核心能力细节、不承担无限安全责任的前提下,向经过严格筛选的伙伴提供有限但可靠的“安全服务”,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内部的挑战:能力与责任的平衡
面对外部纷至沓来的机遇与挑战,719厂内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再是生死存亡的威胁,而是如何精准运用力量的考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