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54章 潜流与基石

第154章 潜流与基石(1/2)

目录

当“玄鸟”项目在量子迷雾与工程绝壁间艰难跋涉时,719厂的其他战线并未停歇。深层次的变革与积累,如同海面下的潜流,看似波澜不惊,却以更强大的力量,塑造着这片科技沃土的未来格局。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正是支撑所有宏大构想得以实现的**基石**。

**潜流一:“深蓝学院”的第一批果实**

“深蓝学院”首批“先锋训练营”的学员迎来了结业。没有隆重的典礼,只有一份份沉甸甸的、源自实际研发难题的结业项目报告。

一位来自生产一线的年轻工程师,提交了一份关于“优化‘灵枢’打印头供料系统稳定性”的详细改进方案,其中提出的几个基于流体力学和精密控制的小创新,经崔浩团队验证,成功将特定复杂结构的打印废品率降低了近五个百分点。

一位原“谛听”团队的软件工程师,在接受了跨学科的AI与认知科学培训后,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人机协同决策置信度评估模型”,能够更清晰地标示出AI辅助建议的不确定性,为车长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参考,已在最新的模拟测试中展现出价值。

更有来自“巡天”项目组的年轻研究员,将季岚的轨道动力学模型与机器学习结合,开发出了一套更高效的“威胁轨道快速筛选与优先级评估算法”,极大提升了模拟推演的效率。

这些成果并非石破天惊,却真切地解决着研发过程中的痛点,提升了整体效率。陈北玄仔细翻阅着这些报告,眼中流露出欣慰。他知道,这些年轻的头脑经过系统性的淬炼后,正逐渐成为719厂创新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深蓝学院”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在土壤深处扎根。

**潜流二:产业生态的“反哺”**

王振国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家加入“灵枢创新联盟”的精密仪器公司,在利用“灵枢”技术开发新型生物传感器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微流体通道的精确控制问题,意外地突破了一种新型压电微泵的设计瓶颈。这种微泵的体积更小、响应更快、能耗更低。

“他们主动将这项技术的使用权共享给了联盟,”王振国兴奋地汇报,“我们的‘苍穹’团队评估后认为,这项技术恰好能解决我们微型无人机在某些特殊模式下,推进剂或冷却剂精确微控的难题!这比我们之前设计的方案,性能提升了至少30%!”

这正是陈北玄所期望的生态效应。719厂作为核心节点,输出技术和标准,而联盟内的众多企业,在其各自专注的细分领域深耕时,所产生的技术涟漪和创新成果,又会反过来滋养和补充719厂的技术体系。这种良性的循环,使得719厂的科技树不仅向上生长,更在横向变得异常茂盛和坚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