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51章 量子迷雾与“玄鸟”振翅

第151章 量子迷雾与“玄鸟”振翅(2/2)

目录

这些研究方向,虽然依旧高深,但总算有了相对清晰的物理原理和技术路径可供攀援。项目组如同在一团巨大的量子迷雾外围,点亮了几盏探照灯,试图先从边缘勾勒出这片未知领域的轮廓。

就在“玄鸟”项目在基础探索中艰难跋涉时,季岚在一次关于量子纠缠与宏观物体关联性的文献阅读中,再次捕捉到了一丝微光。一篇极为晦涩的理论物理论文提到,在特定条件下,某种特殊制备的纳米金刚石(内部含有氮-空位色心,一种常见的量子比特)阵列,其集体量子态可能与外部施加的特定应力场或电磁场,产生一种长程的、非经典的关联。

一个更加具体,却也依旧大胆的次级构想,在季岚脑海中成型:

“应力关联量子信标”(Stra-Correted Quantu Bea)。

能否制备一种特殊的、内部嵌有大量氮-空位色心纳米金刚石的“智能材料薄膜”?当这种薄膜被附着在目标上(例如,通过炮弹撞击瞬间的等离子体沉积,或通过无人平台近距离喷涂),并且目标因为机动、被攻击等原因产生结构应力或振动时,这些应力会调制薄膜内纳米金刚石的量子态?

而在我方,则部署相应的量子读取设备,通过监测遥远距离上这些特定量子态的集体关联信号(这需要极其灵敏的测量和复杂的量子处理),来反推出目标的应力状态、甚至其大致的结构特性?这就像在目标身上安装了一个无需电源、极难察觉、且其“信号”与目标自身状态紧密相连的“被动信标”!

这个构想,巧妙地将宏观的物理现象(应力)与微观的量子效应联系起来,绕开了直接“写入”量子标记的难题,转而利用目标自身的动态作为“激发源”。

季岚立刻将这个新思路整理成报告。这一次,连合作的量子实验室专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虽然在工程上挑战巨大,但在物理原理上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陈北玄在听取汇报后,沉思良久。

“很好。”他最终说道,“‘玄鸟’终于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它开始有了第一根羽毛。这条路径,将我们的材料优势(纳米金刚石复合材料)、制造优势(‘灵枢’打印可能用于制备这种薄膜)与量子探测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独有的技术抓手。就沿着这个‘应力信标’的方向,集中力量,进行原理性验证实验!”

“玄鸟”项目,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与转向后,终于凭借着季岚永不枯竭的想象力与团队扎实的交叉学科能力,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虽然距离那只能够翱翔于未来战场、播撒“死神印记”的神鸟依然遥远,但它已经开始了第一次笨拙而有力的振翅。

这振翅卷起的微风,暂时还无法改变现实,却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基于量子规则的游戏,即将被引入这场永恒的攻防博弈。量子迷雾依然浓重,但探路者们,已经找到了第一行踏入其中的足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