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新阶段的序幕(1/2)
十字路口的抉择已然做出,清晰的战略如同罗盘,指引着719厂这艘巨轮破开迷雾,驶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再是危机四伏的求生航段,也并非意气风发的单点突破,而是一段需要更深厚耐力、更宏大格局的远航。新阶段的序幕,在有序而深刻的内部变革与外部拓展中,缓缓拉开。
变革一:从“项目制”到“平台化”的重构
最显着的变革发生在研发组织架构上。以往围绕“后羿”、“火种”、“巡天”等具体项目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研发团队,开始被系统地整合、重组。
陈北玄力推建立了 “先进防御技术与材料研究中心” ,由赵磊担任主任,统合了原“后羿”、“火种”以及新材料探索的所有力量,专注于能量结构化材料这一核心方向的深度挖掘与工程化应用。
“智能系统与无人装备研究院”随之成立,整合了“谛听”、“苍穹”及相关的通信、控制、AI团队,目标是打造一个统一的、具备高度自主和协同能力的智能作战体系大脑与肢体。
“前沿探索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则更具开放性,由苏桐和季岚共同主导,不仅负责“巡天”这类长远战略项目的预研,更肩负着催生类似“微纳阻滞结构”这类跨领域突破的使命,成为719厂创新的活水源头。
这种“平台化”重构,打破了项目壁垒,促进了知识共享和设备资源的高效利用,旨在形成持续产出颠覆性创新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完成特定任务。
变革二:“深蓝学院”的正式启航
经过紧张的筹备,“深蓝学院”举行了简朴而意义深远的成立仪式。它并非独立的院校,而是嵌入719厂研发体系内部的“人才熔炉”和“思想引擎”。
学院设立了“首席科学家工作室”,聘请厂内像赵磊、苏桐、崔浩、季岚这样的顶尖专家担任导师,带领精选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前沿探索;开设了“先锋训练营”,对全厂技术骨干进行轮训,内容涵盖从最前沿的材料科学到复杂的项目管理;还设立了“访问学者计划”,首批邀请了数位国内在相关领域有独到建树的院士和教授入驻,带来了外部的清新之风。
陈北玄在成立仪式上只讲了三分钟:“‘深蓝学院’不发文凭,只赋予能力;不制造学位,只孕育未来。这里唯一的毕业标准,是你能为守护这个国家的科技长城,贡献出怎样的、实实在在的基石。”
变革三:产业生态的深耕与辐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