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05章 熔炉

第105章 熔炉(1/2)

目录

“界面工程”联合攻关小组的成立,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略显疲态的深蓝实验室。基于数据挖掘发现的“稀土元素改善非晶-陶瓷界面”现象,为陷入僵局的Path B和略显孤立的Path C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交叉点。然而,从现象到实用技术,其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

联合小组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他们确认了特定稀土元素(如钇、铈)的微量掺杂确实有效,但作用机理是什么?是稀土原子在界面处偏聚,形成了某种过渡层?还是改变了陶瓷表面的电子态,影响了与非晶合金的化学键合?或者是通过抑制某种有害的界面反应来实现的?

没有对机理的深刻理解,就无法进行精准的工艺控制,无法确定最佳的掺杂浓度、分布形式和工艺窗口。

苏桐协调两个团队的精英,将联合小组分成了三个方向:

1. 机理探究组: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原子探针断层扫描(APT)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最先进的表征手段,对成功的界面进行原子尺度的“解剖”,试图直接观察稀土元素的分布和界面化学状态。

2. 工艺优化组:系统性地研究不同稀土元素、不同引入方式(共溅射、离子注入、预沉积等)、不同浓度对界面结合强度和高温稳定性的影响,试图通过大量实验,绘制出初步的工艺地图。

3. 性能验证组:负责制备优化后的界面样品,并进行更加接近真实工况的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冲击测试。

工作迅速展开,但过程远比想象的复杂和煎熬。

机理探究组遇到了观测难题。理想的界面区域极其狭窄,往往只有几个原子层的厚度,想要在其中精准定位并分析微量稀土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态,如同大海捞针。他们制备了上百个专用的薄膜样品,在电镜下一坐就是数天,眼睛熬得通红,才偶尔能捕捉到一两个支持“稀土界面偏聚”理论的模糊证据。

工艺优化组则陷入了参数海洋。稀土浓度从百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引入方式有多种组合,后续的非晶合金沉积工艺又有温度、速率等多个变量。这是一个多维度的优化问题,传统的试错法效率低下。他们不得不引入实验设计(DOE)方法,试图用最少的实验次数获取最多的信息,但即便如此,工作量依然巨大。

性能验证组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即使偶尔制备出界面结合良好的样品,在更严苛的动态加载测试(如霍普金森杆冲击)中,也常常因为非晶合金本体或陶瓷基体自身的其他缺陷而提前失效,无法真实反映出界面改进的效果。

时间在一次次充满希望的尝试和随之而来的失望中飞速流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