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深网追踪与“瓦尔基里”(1/2)
彼得洛夫来访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林雪主导的“捕风”计划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取得了突破。对那名在机场被捕的“金锋材料”技术总监的审讯并未获得预期中的重大进展,他只是链条末端一枚被金钱诱惑的棋子。然而,技术专家对其携带的窃密设备进行了逆向工程,发现其数据回传并非指向某个固定的服务器IP,而是通过一个高度加密、层层跳转的匿名网络节点进行。
这条线索,将林雪的视线引向了互联网的幽暗深处——深网(Deep Web)。
“常规的情报溯源手段在这里几乎失效。”林雪在向陈北玄汇报时,眉头紧锁,“对方很狡猾,使用的是定制化的通信协议和经过强化的暗网路由,我们的技术人员追踪到第二个节点就失去了方向。”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林雪背后部门的一位资深网络战专家提供了关键支持。他带来了一个代号 “谛听·改” 的尖端网络溯源系统原型。这套系统并非盲目地在深网中搜索,而是基于之前“捕风”计划中设置的“蜜罐”所捕获的极其有限的攻击特征码,在浩瀚的暗数据海洋中进行着极其精细的模式匹配与行为分析,如同在黑暗的森林中通过一丝微弱的气味追踪猎物。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运气的过程。”专家警告道,“对方不是普通的黑客组织,背后很可能有国家级的资源支持。”
时间一天天过去,巨大的运算资源被消耗,屏幕上流淌过无数毫无意义的加密数据流。直到第七天的凌晨,系统突然发出了一声尖锐而短促的警报声。一条极其隐蔽的、带有特定特征码的数据流被成功锁定!它正从一个位于中立国的商业数据中心发出,穿过数个伪装节点,最终指向了一个让所有人精神一振的地点——欧洲某国,一个公开身份是“高端技术咨询公司”,但早已被多个国家情报机构标记为前沿技术情报搜集前台的机构。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该机构近期的加密通信流量模式(虽然无法解密内容,但能分析通信的频率、时间、对象规模),“谛听·改”系统结合其他情报源,推断出一个高概率结论:该机构近期正异常活跃地与数个跨国防务承包商进行联系,其活动模式与“灰烬”项目进入“野火”阶段的判断高度吻合!
“终于抓住你的尾巴了……”林雪盯着屏幕上那个被高亮标记的组织代号——“瓦尔基里” (Valkyrie)。这个源自北欧神话中引导英灵的女武神名字,此刻充满了技术掠夺的意味。
几乎与此同时,与彼得洛夫的后续接触也传来了消息。经过几轮谨慎的试探和条件交换,彼得洛夫方面似乎展现出了一定的“诚意”。他们提供了一份经过脱敏处理的、关于某种新型穿甲弹(描述特征与“灰烬”部分吻合)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侵彻不同类型均质钢靶板的测试数据摘要。作为回报,他们希望719厂能就“新型陶瓷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相稳定性控制”这一相对宽泛的议题,进行一次“非核心思路”的闭门交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