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45章 控制器的瓶颈

第45章 控制器的瓶颈(1/2)

目录

第一台150千瓦永磁同步电机原理样机的成功运转,极大地振奋了719厂研发中心的士气,证明了全电驱动路线的可行性。然而,陈北玄和电传动攻关小组的成员们还来不及庆祝,一个更加棘手、甚至某种程度上更为关键的难题便接踵而至——电机控制器的性能瓶颈。

驱动那台原理样机的,只是一个功能极其简陋的逆变器原型。它仅仅实现了最基本的电压空间矢量控制(SV),能够让电机转起来并承受一定负载,但其控制精度、动态响应速度、效率以及最重要的——可靠性,都远远达不到“麒麟”战车在复杂越野路况下对驱动系统“快、准、稳”的苛刻要求。

真正的电机控制器,是电驱动系统的“大脑”。它需要实时采集电机转子的精确位置(依赖高分辨率编码器)、三相电流、直流母线电压等大量信息,在微秒级别内完成复杂的坐标变换(crk\/park变换及其逆变换)、pId调节、SV调制等算法运算,并精准地输出六路驱动信号给功率模块(IGbt),从而控制电机输出预期的扭矩和转速。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或误差,都可能导致电机转矩脉动、效率下降,甚至失控。

现有的控制器原型,其核心处理器是一颗性能孱弱的Intel 80c196Kc单片机,算力捉襟见肘,导致控制频率只能做到5khz,无法实现对高频电流环的精确控制。其采用的IGbt模块也是普通的工业级产品,开关损耗大,散热设计简陋,在电机大负载或频繁启停的工况下,极易因过热而损坏。

“陈工,咱们这个‘大脑’,有点跟不上‘身体’了啊。”小张看着测试台上那个因为长时间满载运行而烫得吓人的控制器外壳,忧心忡忡地说。在一次过载测试中,就是因为控制器内部的IGbt驱动芯片因过热失效,导致桥臂直通,烧毁了好几个昂贵的功率管。

“必须升级!从芯片到算法,再到散热,全部推倒重来!”陈北玄斩钉截铁地说。他深知,一个不够聪明的“大脑”,会严重制约甚至浪费电机这颗强劲“心脏”的潜力。

升级之路,依旧布满荆棘。

首先是指挥芯片(cU\/dSp)的选型。 陈北玄的目标是采用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这类芯片专为复杂的数学运算设计,主频高,指令集优化,是高性能电机控制的不二之选。但在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电机控制dSp(如tI的tS320F240系列)对中国严格禁运。国内能接触到的,要么是性能落后的型号,要么是价格极其昂贵的特殊渠道品。

陈北玄不得不再次发挥其“整合”能力。他一方面通过林雪的渠道,尝试申请解禁或获取少量样品;另一方面,他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可能——使用FpGA进行控制算法的硬件加速。

“既然通用的dSp受限,我们就自己造一个‘专用’的!”陈北玄在电子实验室的白板上,画出了新的控制器架构图:以一片中等规模的FpGA(这次想办法弄到了Altera的EpF10K20)作为核心,负责执行最耗时的坐标变换、pId运算和SV生成,而只保留一颗简单的单片机用于任务调度、通信和故障保护。这将极大提升控制器的运算速度和确定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