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35章 电子实验室的雏形

第35章 电子实验室的雏形(1/2)

目录

“麒麟”项目的蓝图,对车辆电子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开放式架构、高速数据总线、综合信息处理……这些概念远非“沙漠之狐”上那套基于8086处理器的简易火控所能承载。陈北玄知道,必须在研发中心内,尽快建立起一个能够支撑未来车辆电子和信息系统预研的专门实验室。

就在周卫国忙着借“北方消息”的东风,向上级申请加强安全措施和争取更多资源的同时,陈北玄将目光投向了研发中心内部,开始了电子实验室的搭建。这比材料实验室的起步更加艰难,因为电子领域,尤其是涉及军用级别的嵌入式系统和实时处理,对719厂而言,几乎是一片全新的、更加陌生的领域。

核心的难题,依旧是人和设备。

小张和小李在火控系统项目中积累了一些数字电路和汇编编程的经验,但面对“麒麟”项目所描绘的复杂电子架构,他们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赵磊是材料学博士,对此更是隔行如隔山。

设备方面,除了那台拼装的486计算机用于设计和仿真,以及一些最基础的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和电烙铁之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专业的电路板(pcb)制版设备,没有贴片机,没有高精度的信号源,更没有用于测试电磁兼容性(Ec)的暗室。

“还是老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陈北玄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动手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他将研发中心二楼西侧的一个小房间规划为电子实验室。首先解决的供电问题,他要求从厂区总配电房单独拉了一条线路,并加装了稳压器和在线式UpS(不同断电源),确保实验设备供电的纯净和稳定,这对于精密电子测量至关重要。

没有pcb制版设备,他们就采用最原始的“热转印法”。先用绘图软件(在486电脑上艰难运行)设计好电路图,然后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在特殊的转印纸上,再通过电熨斗加热,将墨粉转印到覆铜板上,最后用三氯化铁进行腐蚀。过程繁琐,成功率低,但对于简单的双面板,勉强可行。

没有贴片机,焊接贴片元件(Sd)就成了对手工技术的极大考验。陈北玄亲自示范,使用尖头烙铁和助焊剂,在放大镜下,进行精密的手工焊接。他要求小张和小李必须通过考核,能够熟练焊接引脚间距0.5以下的芯片,才能参与核心板的制作。

为了学习更前沿的知识,陈北玄开始利用晚上时间,给小张和小李“开小灶”。他讲授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国内大学电子相关专业的普遍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