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黄金时代的门槛(1/2)
帝国二十二年的金秋,是帝国立国以来最为辉煌的收获季节。这辉煌,不再仅仅是粮仓满溢、府库充盈,更是体现在帝国疆域内那无处不在的、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贯通东西的帝国一号铁路干线,已然成为流淌着财富与文明的动脉。从建康出发的列车,满载着精美的工业品、最新的书籍报刊、以及怀揣梦想的移民,呼啸着驶向龙城、张掖,乃至更西方的西州(原高昌)。而西部的棉花、皮毛、瓜果、矿产,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帝国腹地,滋养着那里的工坊与市场。铁路沿线,一座座新兴的城镇拔地而起,它们围绕着火车站而建,街道规划整齐,商铺林立,灯火通明,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喧嚣与效率。
南洋与印度洋的贸易网络已然成熟且稳固。帝国的商船队,在更新换代的“镇海”级战舰护卫下,穿梭于星罗棋布的岛屿与港口之间,将帝国的文化、商品与影响力,播撒到远比科泽科德时代更为广阔的海域。来自天竺的香料、波斯的宝石、大食的玻璃器皿,与帝国的丝绸瓷器交汇,创造出令人咋舌的财富。望海堡与星火城,已然从军事前哨蜕变为繁荣的贸易都市和重要的资源产出地,尤其是星火城的石油与水泥,正源源不断地反哺着帝国的本土建设。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社会结构与思想层面。得益于《工坊管理与劳工保障章程》的强制推行以及基础教育的普及,一个拥有一定技能、识字率较高、并开始萌生权利意识的产业工人阶层正在形成。他们不再是依附于土地的佃农或毫无保障的流民,而是帝国工业体系中有血有肉、能发出自己声音的组成部分。虽然劳资矛盾依然存在,但至少在官营和受监管的大型工坊内,工人的基本生存权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而在帝国金字塔的顶端,由格物院和帝国科学院引领的知识革命,正悄然改变着精英阶层的构成。通晓“实学”、精于格物、善于管理的技术官僚和学者,其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已然与传统科举出身的文官并驾齐驱,甚至在涉及工程、制造、外事的领域,更具话语权。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实证精神,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帝国的决策与治理。
帝国,仿佛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的门槛之上。国力强盛,技术先进,内外安定,文化融合,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站在这繁华之巅,太师府澄心堂内的林默,目光却穿越了眼前的盛世景象,投向了更远、也更深的层面。
他手中拿着一份由帝国科学院社会学部与格物院联合提交的、名为《帝国资源消耗与长期可持续性初步评估》的机密报告。报告用大量数据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帝国对煤炭、铁矿、木材等基础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指数级增长。现有的已探明矿藏,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能在五十年到一百年内面临枯竭的风险。同时,早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部分工坊集中的区域,也已开始显现端倪。
“可持续发展……”林默喃喃自语,这个来自他前世记忆的词汇,此刻显得如此沉重而紧迫。帝国的繁荣,不能建立在涸泽而渔的基础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