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大陆的脉搏(1/2)
高昌王宫如今已成了帝国安西都护府的临时衙署。往昔的丝竹管乐被工匠的敲打声和文吏的算盘声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星火水泥”粉尘与西域香料混合的奇特味道。韩擒虎站在改造过的殿阁高台上,望着下方正在紧张施工的工地——帝国铁路西延工程的高昌段已然启动,民夫们喊着号子,将沉重的钢轨铺设在新夯实的、掺入了水泥的路基上。这条钢铁脉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帝国的心脏和更西方的未知之地同时延伸。
征服的喜悦是短暂的,治理的挑战才是真正的开始。如何将这片信仰复杂、部族林立、与中原隔阂已久的土地真正融入帝国,是比军事征服更艰巨的任务。
林默的指令早已抵达:羁縻与同化并重,文化渗透与经济建设并行。
都护府颁布了《安西垦荒令》,以极低的赋税和官府借贷,鼓励内地无地贫民西迁,同时也吸纳愿意归附的本地部族从事农耕,并推广帝国的新式农具和选育的作物种子。来自格物院的农业专家,开始在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尝试引种棉花和葡萄,并着手规划利用雪山融水的水利工程。
另一方面,由帝国官方控制的“西域商社”迅速接管了高昌乃至整个安西地区的对外贸易。帝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如同洪流般涌入,而西域的玉石、骏马、葡萄干、药材,则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统一的帝国货币(圆形方孔钱辅以新铸的银元)开始强制流通,逐渐取代各地杂乱无章的旧币,掌控经济命脉。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渗透。都护府在各主要绿洲城镇,强制设立“蒙学堂”,要求适龄孩童(无论胡汉)入学,学习简化后的帝国官话、文字以及基础的算学、地理知识。教材由帝国礼部和格物院联合编纂,内容虽不涉及敏感信仰,却处处强调帝国的辉煌历史、强大实力以及对“四方宾服、共享太平”的愿景。
反抗是必然存在的。一些保守的部族首领和宗教人士,暗中抵制新政,甚至煽动小规模的骚乱。但在帝国驻军的铁腕镇压和新兴的、因与帝国贸易而获利的新贵阶层的支持下,这些反抗如同投入大河的石子,仅仅激起些许涟漪,便迅速被同化的洪流所吞没。
帝国的意志,正以一种温和而坚定、却又无可阻挡的方式,重塑着这片古老土地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基因。
就在安西都护府忙于消化战果、稳固统治之时,远在数千里外的建康,林默的注意力却被另一份来自星火城的绝密报告所吸引。报告并非关于石油或水泥,而是关于那史前文明“地脉能量”的后续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