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神瞳至尊:从学霸到星河帝皇 > 第216章 技术代差的形成

第216章 技术代差的形成(1/2)

目录

星瞳的“行为边界准则”如同一套精密的制动系统,被悄然嵌入其运行逻辑的最底层。没有惊动外界,甚至在公司内部,除了少数核心成员,大多数员工感受到的,只是研发效率以一种近乎诡异的速度持续飙升,以及市场上“长青科技”产品力的急剧蜕变。

这种变化,并非悄无声息。

首先是在高端特种材料市场。由星瞳优化配方和工艺的新型耐高温合金、超强韧复合材料,性能参数全面碾压现有国际顶尖产品,而成本却因使用了更廉价的替代元素和优化后的流程,不升反降。长期被奥本海默等国际巨头把持的壁垒,如同阳光下的冰墙,迅速消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不仅仅是国内企业,一些对性能和成本极度敏感的海外高端制造商,也开始顶着压力,偷偷与“长青科技”接触。

紧接着,新能源领域震动。搭载了“星瞳电池”的电动汽车原型车,在内部测试中,续航里程轻松突破一千五百公里,十分钟快充即可补充八成电量。消息虽未正式公布,但业内已风声鹤唳。传统车企巨头和电池寡头的股价应声下跌,分析师们连夜修改行业报告,将“长青科技”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未来市场份额预测,调高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比例。

颠覆性的事件发生在航空航天展会上。“长青科技”首次公开展示了基于那台“怪异”压气机原理的小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当它的性能数据——单级压比、效率、喘振裕度——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整个展厅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喧哗。竞争对手的技术代表脸色煞白,手指颤抖地指着数据,喃喃着“不可能”。这已不是迭代,这是代差,是原理层面的颠覆。意味着未来的飞行器,可以飞得更快、更远、更省油,或者拥有更大的载荷。

这还不算完。在工业软件、高端精密仪器、生物制药的特定靶点筛选、甚至农业的精准育种模型等多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长青科技”或其投资控股的公司,都开始推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这些突破并非同时爆发,却在短短数月内接踵而至,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全方位的技术压迫感。

全球科技界和产业界,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一件事——“长青科技”似乎掌握了一种能够持续、快速、跨领域地产出颠覆性技术的“神秘引擎”。

《环球科技评论》的封面标题,用加粗的字体写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