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实验室的“偶然”发现(1/2)
周教授的课题组,位于物理系大楼深处,占据着整整半层楼的空间。这里与林长青那个简陋的校外据点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精密仪器运行的低频嗡鸣、低温液氮散发出的淡淡白雾,以及一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学术气息。穿着白大褂的研究生们步履匆匆,或专注于闪烁的屏幕数据,或埋头调试着复杂的实验装置。
林长青作为课题组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大一本科生,被分配的任务基础而繁琐——协助一位名叫张烨的博士生师兄,整理和初步处理一组关于某种新型介电材料的海量测试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不同温度、不同电场强度下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测量,庞大、原始,且充满了各种难以避免的实验噪声和误差。
张烨师兄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对数据要求极其严苛,他将几个装满原始数据的硬盘交给林长青,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格式要求和几个基础的筛选标准后,便又扎进了自己的实验里。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无异于一种枯燥的体力劳动。但林长青接过了硬盘,脸上没有任何不耐。他知道,这是融入这个顶尖团队必经的过程,也是他接触真实前沿科研数据的一个窗口。
他没有立刻开始机械式的处理。在课题组配给他的那台性能尚可的计算机前,他先是花了半天时间,仔细阅读了与这批数据相关的所有背景文献和张烨师兄之前撰写的研究进展报告,彻底理解了这批数据要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以及当前主流理论模型的预期。
然后,他才开始运行预设的数据清洗脚本。当海量的、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点如瀑布般在屏幕上滚动时,林长青悄然调动了一丝天眼通的能力。他并非直接用能力去“计算”答案,那无异于作弊,也违背了他通过正规科研路径提升自己的初衷。他只是将那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与模式识别能力,加持在自己的常规思维上。
在他的“视野”中,那些纷繁复杂的数据点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它们开始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流动的“韵律”。大部分数据符合预期的统计分布,但在某些特定的、极其狭窄的温度-电场参数区间内,他“看”到了一些极其微弱、却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异常波动。这种波动非常细微,完全淹没在噪声背景中,常规的数据分析方法几乎不可能将其识别为有效信号,大概率会被当作随机误差过滤掉。
但林长青的“直觉”告诉他,这不是噪声。这种异常的规律性,带着一种非随机的、“有意为之”的痕迹,仿佛某种隐藏在宏观现象之下的微观机制,在特定极端条件下,偶尔探出了它的触角。
他没有声张,而是不动声色地将这些出现异常波动的数据区间单独标记、提取出来。他利用课题组服务器的算力,对这些“异常”数据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尝试了多种非传统的数学工具和滤波算法。
几天后的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屏幕上的光标在最后一行代码执行完毕后停止闪烁。经过反复验证和交叉比对,结合他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对称性破缺理论的深刻理解,一个极其大胆的、甚至有些疯狂的推论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