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能力的“推演”(1/2)
离别的日子越是临近,时间仿佛越是加快了流逝的速度。在这个夏天的尾声,林长青除了享受与苏雨晴之间愈发深厚的默契,以及处理“星尘物典”的日常运营和“长青资本”的初步构架外,他自身那源自“星璇”的能力,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某种质变。
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在持续的压力和复杂的思考下,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最初,天眼通赋予他的,是“观察”——微观的洞察,宏观的纵览,以及内视己身。后来,随着精神力的增长和对能力运用的熟练,他逐渐能够“构建”简单的模型,在脑海中模拟一些物理或化学过程。
而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能力边界再次被拓宽了。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静态的观察和简单的模拟,而是开始能够对一些动态的、涉及复杂变量和逻辑链条的事件,进行短时间的“推演计算”。
这种“推演”,并非预知未来那般玄妙,更像是在脑海中瞬间运行一个高度简化的、基于现有信息和规则的概率模型。他能看到不同的选择可能引出的几条主要路径,以及每条路径上可能出现的关键节点和大致概率。
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这种能力,是在一次与“星尘物典”潜在广告合作商的非正式会谈之后。那是一家本地的小型食品公司,老板言辞热情,条件也开得颇为优厚。但在交谈中,林长青无意间动用了这种新生的“推演”能力,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几条线索:对方言语中几个细微的前后矛盾点;该公司在行业内并不出众的口碑;以及如果签约,未来可能在玩家群体中引发的、关于游戏体验受损的微弱负面舆论倾向。
这些线索单独看都微不足道,但在“推演”能力的整合下,却指向了一个较高的合作风险概率。尽管对方给出的价格很有诱惑力,林长青还是以“需要进一步考虑游戏用户体验”为由,委婉地暂停了洽谈。
事后,他让赵伟稍微深入调查了一下那家公司,果然发现了一些之前被忽略的、关于其产品质量和商业信誉的争议报道。这次经历,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推演”能力在现实决策中的价值。
当然,这种能力消耗巨大,且极不精确。每一次尝试推演,都像是将大脑瞬间超频,伴随着剧烈的精神消耗和短暂的眩晕感,得出的结果也往往是模糊的概率云,而非清晰的图景。它更像是一种强化的、基于海量信息处理的“直觉”,而非全知全能的预言。
他尝试将这种能力用在对“长青科技”未来方向的思考上。当他集中精神,思索是应该先专注于互联网应用的深入挖掘,还是应该更早地投入资源到硬件基础的研发时,脑海中会同时浮现出几条闪烁不定的路径:
一条路径显示,专注于互联网,短期内能更快地积累资本,但可能在未来面临更激烈的红海竞争,技术壁垒不够高;另一条路径则显示,早期投入硬件研发,将是一条极其艰难、消耗巨大的道路,成功率模糊不清,但一旦有所突破,构建的技术护城河将又深又宽。
这些推演结果无法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却能让他在决策时,对潜在的风险和机遇有一个更立体、更前瞻的认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