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超越课本的视野(1/2)
文理分科的尘埃落定,如同在青春的河流中筑起一道分水岭。选择理科的同学被重新编班,林长青和苏雨晴很自然地再次成为了同班同学。新的班级,新的教室,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更偏向逻辑与探索的气息。
理科班的课程,如同打开了另一扇门,门后的世界更深,更系统,也更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速度明显加快,涉及的公式和定律更加抽象,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要求远超记忆。
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需要适应和努力追赶的过程。但对于林长青,这片更深的海洋,恰恰是他能够尽情畅游的地方。高中课本的知识,对他而言已是坦途,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来验证和拓展自己的能力。
他的课桌上,除了统一的教材,开始更多地出现那些用旧报纸仔细包好的书——《微积分导论》、《经典力学》、《c语言程序设计》。这些书籍混杂在同学们的练习册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仿佛是他精神世界的自然延伸。
课间,当其他同学还在消化上节课的内容或抓紧时间休息时,林长青常常会摊开这些“超纲”的书籍,沉浸其中。他的目光沉静,手指偶尔在复杂的公式或代码段落上轻轻划过,仿佛在触摸另一个维度的真理。
苏雨晴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发现,当他沉浸在这些更深奥的知识中时,身上有种独特的魅力。那是一种沉静而强大的专注,仿佛与周遭的喧嚣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却又吸引着她想去了解那壁垒之后的世界。
她并没有打扰他,只是在他偶尔从书海中抬头,目光与她相遇时,回以一个浅浅的、带着鼓励的微笑。有时,她会默默地将自己整理的文科笔记精华部分递给他,指尖轻轻点过她认为对他理解科技史或哲学思辨有帮助的地方。这是一种无声的支持,也是一种智慧的互补。
林长青对这种互补深有感触。一次,他在阅读《经典力学》中关于分析力学的部分,那些抽象的变分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虽然能够理解,却总觉得缺少某种直观的桥梁。
他放下书,闭上双眼,意识沉入脑海深处。那缓缓旋转的“星璇”微光流转。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到”书本上的公式,而是开始主动“构建”。
心念微动间,一个虚拟的、理想化的单摆系统在他意识的“实验室”中清晰浮现。摆锤、悬线、重力场……所有要素被精准定义。他不再直接套用牛顿定律,而是尝试运用刚刚理解的拉格朗日量概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